首页>篇章详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研究总体报告

作者:
佘双好
出版日期:
2018年10月
报告页数:
57页
报告大小:
1.34 MB
报告字数:
35596字
所属图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研究报告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文总体上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研究情况,从总体上看,各社会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虽然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知晓度并不高;不同的社会群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知和认同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不同途径、载体和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中的作用具有很大的差异;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受到社会思潮等消极因素的影响;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有助于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同情况与人们对现实政治看法和社会心理体验存在密切关系,对现实政治的看法正确有助于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度。调查结果从总体上验证课题假设,但也与课题假设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关键词:

民众马克思主义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群体

作者简介:

佘双好:(1964~ ),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中心副主任,兼任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副会长。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主要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013年度影响力标兵人物称号。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道德与社会性发展、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国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论文《心理健康教育何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著作《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及健全措施研究》分获第五届、第六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以改革创新精神整体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主要成员)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文章目录
各社会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和评价
  • (一)各社会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和评价现状
  • (二)各社会群体获取思想理论信息的途径和载体情况
  • (三)各社会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的认识和评价现状
不同社会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的认识特点
  • (一)不同社会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存在显著差异,干部知晓度最高,认同度也最高;民众知晓度最低,认同度也最低;大学生知晓度低于教师,但认同度高于教师
  • (二)不同社会群体对马列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认同度存在显著差异,干部认同度最高,其次是教师和大学生,民众认同度最低,具体认同度各有不同
  • (三)不同社会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性质的认识上存在显著差异,干部认识正确性最高,其次为教师,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识较为模糊,而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最为消极
  • (四)不同社会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观点认同度存在显著差异,干部群体认同度最高,其次是教师和大学生,民众认同度最低,在具体观点上各有差异
  • (五)不同社会群体在日常阅读中关注的内容存在显著差异,干部最关注思想理论信息,其次为教师,再次为民众,大学生对其关注度最低,各社会群体关注内容各有差异
  • (六)不同社会群体获取思想理论方面信息的途径和载体有显著差异,干部主要通过网络、报刊、书籍、报告讲座,教师和大学生主要通过网络、书籍,民众主要通过网络
  • (七)网络虽然是各社会群体排在第一位的获取信息的途径,但各社会群体较少通过网络获取思想理论方面信息,干部和教师对网络的使用高于民众和大学生,干部使用率最高,大学生使用率最低
  • (八)不同社会群体阅读思想理论类书籍存在显著差异,干部对各类理论书籍均有较强阅读意愿,而教师倾向于阅读理论性强的思想理论书籍,学生倾向于阅读非主流思想意识的思想理论书籍,民众倾向于阅读通俗化的思想理论书籍
  • (九)在对人的思想观念影响因素评价中,家庭环境是各社会群体普遍认同度最高的影响因素,但不同群体对影响因素的评价具有显著差异
  • (十)不同社会群体在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和教师更乐于接受自主的、主动性强的学习教育活动,干部更乐于接受有组织的理论教育活动,民众更愿意接受综合性的、较为被动的教育活动
  • (十一)不同社会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必要性认识度、兴趣度和评价度存在显著差异,干部的认识度和兴趣度显著高于其他群体,而民众评价显著高于其他群体
  • (十二)干部对各普及途径的认可度高于其他群体且更为认可传统、正式、有组织的理论教育途径,教师对生动具体、综合多样的途径更为认可,大学生更认可自主学习的普及途径;干部和民众倾向于被动的普及途径,而教师和大学生倾向于主动学习的普及途径
  • (十三)干部对各种载体认可度高于其他群体,比较而言,大学生对于传统载体认可度高,教师对于新兴的媒体载体认可度高,民众对权威载体认可度高
  • (十四)干部对党的新普及方法认可度最高,其次是教师,再次是民众,大学生认可度最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的影响因素
  • (一)生活满意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同度呈正相关关系,大学生生活满意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同度的关系显著,而其他群体并不显著
  • (二)生活态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同度呈正相关关系,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度受生活态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民众,再次是大学生,受影响最小的是干部
  • (三)人生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同度呈正相关关系,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度受到人生目标影响最大,其次是民众,再次是干部,大学生在两者关系相关性上并不显著
  • (四)政治观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同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度受到政治观念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大学生,再次是教师,民众所受影响最小
  •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知晓度与认同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度受知晓度影响最大,其次是干部,再次是大学生,受影响最小的是民众
  • (六)社会思潮认同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同度总体上呈负相关关系,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同度受社会思潮干扰最大,其次是教师,再次是民众,干部受干扰最小
  • (七)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的认同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度呈负相关关系,新自由主义对大学生、教师、干部影响显著,民主社会主义对教师和干部影响显著
  • (八)教育普及途径效果认可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同度呈正相关关系,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度受到的教育普及途径影响最大,其次是教师,再次是干部,受影响最小的是大学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影响因素的模型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结构模型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的影响因素结构模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的总体评价和初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