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怀利眼中的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作者:
尚庆飞 龚宸
出版日期:
2016年6月
报告页数:
16页
报告大小:
1.05 MB
报告字数:
12429字
所属图书:
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第1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在《毛主义的崛起:毛泽东、陈伯达及其对中国理论的探索(1935—1945)》一书中,怀利试图以文化的维度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图景,旨在发掘毛泽东政治权威树立的背后,新意识形态在理论层面自我确立的历史逻辑。怀利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民族主义热潮下结合外来学说与本土文化的一项系统工程。这项艰巨的理论任务是对复杂的多元文化因素的综合,并且涉及内容与形式、普遍性与特殊性、近代民族实践与无产阶级运动等议题。结合毛泽东与陈伯达的关系,怀利说明了陈伯达在解释与宣传毛泽东思想过程中的两项努力:通过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再梳理,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因素在中国本土经历了长期的、自发的孕育,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思想史的支撑;通过解说毛泽东早期的思想成果,完整呈现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性生成路径,提炼出毛泽东思想作为官方指导思想的理论精华,回应了一些疑虑。然而,这种勾连政治运动与理论作为的尝试,既有夸大了陈伯达历史作用之嫌,又加入了作者主观的甚至荒谬的联想。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作者简介:

尚庆飞:尚庆飞,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龚宸:龚宸,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文章目录
·视域 学说与文化互动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观点 理论与政治共生下的“毛泽东思想”
评价 拼接与拼凑并存的历史“还原”
  • (一)怀利拼接历史细节的努力,确实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的历史图景更加丰满
  • (二)在串联历史细节的过程中,怀利不免加入了主观的预设与想象,这使得他还原历史的本意有时反而成就了“先验”的政治猜想,从而在“拼接”历史的过程中出现了“拼凑”甚至误解、歪曲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