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列宁社会教育思想内涵的多维透视

作者:
李月 胡芳
出版日期:
2020年5月
报告页数:
13页
报告大小:
1.27 MB
报告字数:
14204字
所属图书:
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2020年第1期 总第5期)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列宁社会教育思想定位于十月革命胜利后的苏俄建设时期,此时新政权与旧思想之间的矛盾和新政权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共同成为影响苏维埃政权落地后能否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的关键性因素。具有丰富内涵的列宁社会教育思想,根植于社会发展向度的历史观,致力于摆脱压迫的阶级观,立足于复杂环境下无产阶级开放的世界观,发轫于积极改造“现实的世界”的实践观,矢志于培养“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发展观等,这成为列宁教育引导全体人民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关键。

关键词:

社会教育列宁历史观世界观阶级观

作者简介:

李月:李月,贵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从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胡芳:胡芳,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研究员、贵州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文化与社会理论研究。

文章目录
根植于社会发展向度的历史观
  • (一)确立教育不能不联系政治的基本路线
  • (二)明晰布尔什维克党的教育、组织、领导地位
  • (三)发挥教育大军的积极作用战胜旧秩序
致力于摆脱压迫的阶级观
  • (一)无产阶级专政的教育立场不可动摇性
  • (二)在新的基础上宣传切实的、明确的阶级斗争策略
  • (三)在保护农民利益前提下的阶级联盟方略
立足于复杂环境下无产阶级开放的世界观内涵
  • (一)坚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二)批判与反思中学习资本主义文明成果
  • (三)倡导和睦“共居关系”中建设社会主义
发轫于对“现实的世界”积极改造的实践观
  • (一)在劳动实践中阐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 (二)转向“经济方面的政治”建设去引导群众
  • (三)远离“三大敌人”的政治形势教育任务
矢志于培养“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发展观
  • (一)培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以反哺劳动群众是基本前提
  • (二)强化教师作为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担当是重要保障
  • (三)唤醒群众主体意识自觉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是首要目的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