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四川省自然教育介入保护性社区的居民感知研究——以绵阳市千佛村为例

作者:
万昱彤 骆希
出版日期:
2022年6月
报告页数:
20页
报告大小:
1.28 MB
报告字数:
15872字
所属图书:
四川生态建设报告(2022)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保护性社区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但尚未探寻到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随着自然教育井喷式的增长,保护性社区成为开展自然教育活动的友好课堂,不仅能挖掘社区自然特色、科普科学知识、拓展生态多元化功能,还能促进产业的优化与转型、发扬和继承本土文化。而社区居民作为直接相关者,面对新鲜事物的进入,千人千面感知各不相同。本文构建了千佛村居民自然教育感知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通过使用熵权法计算得到居民对自然教育的感知,研究表明:职业是造成居民自然教育感知差异的重要原因;居民自然教育感知整体处于可持续发展后期准备阶段;被访样本分为敏捷派、犀利派、中立派和盲从派四类,其中敏捷派占比最大。

关键词:

自然教育保护性社区社区居民感知

作者简介:

万昱彤: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教育。

骆希:四川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贫困治理、农村政策。

文章目录
自然教育发展的意义
  • (一)自然教育定义
  • (二)四川省开展自然教育的意义
  • (三)自然教育对保护性社区的意义
保护性社区居民对自然教育感知所面临的困难
  • (一)乡土情结较为深厚
  • (二)实施行动具有自利特征
  • (三)获取信息渠道狭窄
保护性社区居民对自然教育感知的实证研究——以绵阳市千佛村为例
  • (一)研究区域基本情况
  • (二)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 (三)样本数据描述性统计
  • (四)实证研究
四川省保护性社区居民自然教育感知提升的发展对策
  • (一)挖掘自然教育专业性人才,提升居民参与感和责任感
  • (二)突出区域特殊性资源优势,提升居民认同感和自豪感
  • (三)构建“自然教育+”发展机制,提升居民获得感和满足感
  • (四)充分发挥多主体带动作用,提升居民希望感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