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作为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域之一,担当着践行“两山”理论的重要使命,但是在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也面临参与主体单一、缺乏多元化补偿机制、缺乏统一的核算体系等问题。四川省积极试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在全国率先提出“全民自然教育”,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提供了新思路。四川省千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科普廊道模式、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品牌建设模式、四川省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多元补偿模式为破解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面临的问题以及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提供了参考,对促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双赢与大熊猫国家公园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全民自然教育
陈美利: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发展。
李晟之:博士,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硕士生导师、资源与环境中心秘书长,四川省政协人口与资源环境委员会特邀成员,社区保护地中国专家组召集人。研究方向为国家公园与碳汇经济。著有《社区保护地建设与外来干预》《都江堰——四姑娘山生态走廊绿色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等作品,并连续9年担任《四川蓝皮书:四川生态建设报告》主编,多项政策建议获省部级领导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