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逻辑与制度体系

作者:
张红霄 汪海燕
出版日期:
2022年3月
报告页数:
15页
报告大小:
1.02 MB
报告字数:
12726字
所属图书: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报告(2022)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时代,需要分析人类破坏和保护自然生态行为的共同理论逻辑,为建立健全以不同生态环境要素为实施对象的分类补偿制度提供指导性规则体系。研究显示,生态补偿机制的目标是使外溢的成本收益内化。对于生态公共品,政府是主要补偿主体。对于生态准公共品,可以通过初始产权的界定明确补偿与受偿主体,引入市场机制达成补偿协议,补偿标准应在生态建设成本和生态产品价值之间确定。
关键词:

生态补偿生态文明建设外部性内化生态公共品生态准公共品

作者简介:

张红霄:理学博士,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林业与草原局咨询专家,中国林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林业经济学会林业政策与法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农林经济政策与法规、制度经济。

汪海燕: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成员,兼任中国林业经济学会林业政策与法规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资源产权、乡村治理。

文章目录
·问题的提出
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逻辑
  • (一)外部性理论:抑损补偿与增益补偿的理论依据
  • (二)环境权理论:补偿主体和受偿主体的理论依据
  • (三)公共品理论:政府补偿与市场补偿的理论依据
  • (四)生态产品价值理论:生态补偿标准的理论依据
生态补偿机制的制度体系
  • (一)政府补偿机制
  • (二)市场补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