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关于马克思主义创新和发展中“问题意识”的思考

作者:
黄耀霞
出版日期:
2017年5月
报告页数:
14页
报告大小:
933.15 KB
报告字数:
12165字
所属图书: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增强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新的实践。“问题意识”是“问题导向”的前提,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问题意识”与“问题导向”是两个截然不同但又密切相关的事物和概念。“问题导向”即“问题为何”或“何为问题”,关注的是现实生活中作为研究对象的“问题”究竟是什么,指出哪些是我们在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要求我们为“问题”找出解决对策和思路。“问题意识”则重心在“意识”上,即“何为问题意识”或“问题意识何来”,关注的是“问题意识”是如何生成的,即怎样的“意识”才能明确地确定我们所应当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从本质上说,“意识”是运思“问题”的重要载体和形式,也是“问题”生成的思维规定。“问题的发现、捕捉和提出是一个思维过程。”陈先达:《哲学中的问题与问题中的哲学》,《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第10页。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去思考和“意识”各种事物和现象,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人们的“意识”究竟应该指向哪些事物和现象并形成哪些问题、人们的“意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以及如何区分和辨别真实的“意识”和虚假的“意识”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应该首先给予思考的。只有从哲学层面对“问题意识”本身存在的种种误解和偏离进行深刻地剖析,才能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问题观”,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正确的“问题导向”。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问题意识认识能力

作者简介:

黄耀霞:黄耀霞(1973~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河南省委党校哲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国外马克思主义。

文章目录
马克思主义创新和发展中“问题意识”存在的误区
  • (一)“问题意识”形式颠倒
  • (二)“问题意识”取向模糊
  • (三)“问题意识”主体错位
  • (四)“问题意识”内容混乱
马克思主义创新和发展中“问题意识”误区的原因分析
  • (一)主体缺乏实践基础和事实经验
  • (二)客体的变化性和复杂性
  • (三)意识关系指向不明
  • (四)“意识”内容具体性与统一性的分裂
中国语境下建构正确的“问题意识”的途径
  • (一)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阐释“问题意识”的思维方式
  • (二)借鉴和吸收中外优秀的认识论思维成果
  • (三)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