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社会工程哲学与创新意识的形成

作者:
张志元
出版日期:
2017年12月
报告页数:
31页
报告大小:
0
报告字数:
27469字
所属图书:
社会工程哲学与创新发展理念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任何一项社会工程要实现突破性进展和长远性发展,都离不开创新意识这一关键要素的引导与支撑。无论是从创新意识的形成过程来看,还是从分析创新意识得以转化为物质生产实践所发挥关键作用的前提条件来看,都应对创新意识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之联系观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创新意识的形成亦是如此,需要在与之相关的其他意识的相互联系中才能得到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讲,社会工程哲学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创新意识形成的过程,先后经历了动力意识的培育、质疑意识的生成、风险意识的积淀、超越意识的开拓以及协作意识的推进,只有在这些相关意识的共同促进下,才能够编织统一的创新意识之网。如果将创新意识的形成过程比作一台机器的制造过程,那么动力意识是第一步的制造目的,质疑意识是第二步的制造想法和思路,风险意识是第三步的制造和加工,超越意识是第四步的再完善与再突破,而协作意识是最后一步的投入使用。同时,只有加强对五种相关意识的研究与分析,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应有作用,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五大领域的创新性发展,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关键词:

风险意识社会工程哲学创新意识动力意识质疑意识超越意识协作意识

作者简介:

张志元:法学博士,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后。近年来,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等研究方向,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主持完成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6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论文2篇,出版专著1部,合著1部。获得辽宁省第六届社会科学学术活动月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入选2015年度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第二层次),获得吉林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大学优秀博士后,东北大学五四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

文章目录
第一节 社会工程哲学与动力意识的培育
  • 社会工程哲学对动力意识培育的积极作用
  • 社会工程哲学对动力意识培育作用的体现
  • 动力意识培育的重要途径
第二节 社会工程哲学与质疑意识的生成
  • 社会工程哲学与质疑意识生成之间的关系
  • 质疑意识生成的重要价值分析
  • 质疑意识生成的科学路径
第三节 社会工程哲学与风险意识的积淀
  • 社会工程哲学对风险意识积淀的影响
  • 风险意识的积淀在我国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体现
  • 风险意识积淀的重要途径
第四节 社会工程哲学与超越意识的开拓
  • 社会工程哲学与超越意识开拓之间的关系
  • 超越意识得到开拓的具体表现
  • 超越意识开拓的措施思考
第五节 社会工程哲学与协作意识的强化
  • 社会工程哲学对强化协作意识的作用
  • 协作意识得到强化的具体表现
  • 协作意识强化的途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