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抽象问题,马克思的哲学表现出三个特点。首先,针对经验主义的抽象理论,马克思指出,它的缺陷在于把认识对象和现实对象同一化,结果造成认识变成了一种镜子式的反映游戏。相反,在马克思看来,思维和现实具有同等地位,认识本身就具有实在性,这就使得理论实践(或科学实践)成为一个合法概念,而不是矛盾概念。在这种新的认识论背景下,从抽象到具体,被看作对理论实践过程的描述,认识(即具体)总是通过对抽象的加工,在这一过程的最后被生产出来。其次,在对“抽象的人”的批判中,马克思逐步走向“历史的现象学”,最终发现一种先于个人的历史处境。这就是社会总体的概念,一个由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等结构要素辩证互动而构成的社会统一体。它是一切历史现象、事件和意义的源泉。最后,抽象不仅是一种思维活动,还是一种现实过程。作为现实抽象,这种抽象源于商品结构,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造成了所谓的“抽象统治”。由此可以看出,反对同一性的思维,如果仅仅是哲学内部的一种批判工作,注定是失败的。正如马克思所言,“批判的武器”不能取代“武器的批判”,只有结合对现实抽象的抵抗,它才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