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研究数据库
首页
学科子库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
党史党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新时代文化建设研究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专题研究
人物研究
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研究
文化理论研究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
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研究
苏联东欧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
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潮研究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
人的现代化研究
中国道路研究
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
高质量发展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研究
党史重要事件
党识参考
学术出版
出版动态
阅读精粹
会议资讯
学术共同体
研创人员
研究机构
登录
注册
登录
|
注册
首页
>
篇章详情
产业发展的益贫实践与益贫机制——以山东省为例
作者:
于乐荣
常琳
李思
出版日期:
2019年7月
报告页数:
12页
报告大小:
1.85 MB
报告字数:
9986字
所属图书:
中国乡村振兴调研报告(2018—2019)上、下册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收藏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07.590-601
叶敬忠
摘要:
本文通过对产业扶贫案例的调研,发现产业益贫机制具备以下特征。首先,从产业形态来看,以农业特色产业为主,投资规模相对较小,但市场表现良好。其次,本文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征看,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能人等主体内源于乡土社会,与土地和农户关联紧密,能够遵循村庄的互惠性关系开展日常经济活动,与村庄和村民形成良性互动。此外,本文认为,益贫产业深深嵌入于乡土社会,且能够兼顾市场逻辑与扶贫济困的社会道德逻辑,并极大地激发小农户的内生发展动力。
关键词:
产业振兴
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
益贫机制
乡土经济
作者简介:
于乐荣:
常琳:
李思:
相关报告
乡村产业振兴研究综述
湖南乡村振兴现状
贫困山区村产业振兴研究——以安康市瓦铺村为例
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
乡村产业振兴的价值
国外乡村产业振兴经验
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振兴的困境与探索——对冀北地区深度贫困乡村的情况调查
乡村产业振兴的现状与趋势
乡村产业振兴的水平与影响因素
乡村产业振兴与贫困农户生计响应
文章目录
·
引言
产业益贫及贫困农户受益的实践分析
(一)生产加工型
(二)仓储型
(三)电商销售型
产业发展的益贫机制
(一)产业及其延伸产业的乡土经济嵌入
(二)经营主体的乡土社会嵌入
(三)市场与伦理准则下的双重利益嵌入
·
结论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