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老少边穷”县的高质量脱贫奔小康样本——江永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改革创新实践

作者:
陈文胜 刘建荣 瞿理铜 李旭 蒋俊毅 彭秋归 陆福兴
出版日期:
2020年11月
报告页数:
48页
报告大小:
1.34 MB
报告字数:
39667字
所属图书:
湖南乡村振兴报告(2019~2020)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老少边穷”地区是决胜脱贫攻坚与全面小康最薄弱的环节和最突出的短板。集“老少边穷”于一身的江永县,采取造好血、贷好款、就好业、造好林、搬好家、建好房、上好学、看好病、兜好底的九大举措,加快由特色产业扶贫向优势产业振兴推进、由特色人才帮扶向乡土人才振兴推进、由特色文化扶贫向民族文化振兴推进、由特色生态保护向全域生态振兴推进、由特色社会协同向乡村组织振兴推进,2017年底提前实现了脱贫摘帽,走出了一条“老少边穷”地区快速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迈进的成功之路。
关键词:

政策衔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作者简介:

陈文胜: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华伦理文明研究中心的“乡村政治伦理研究方向”学科带头人,湖南省“五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农村发展学会副会长,湖南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湖南省重大决策咨询智囊团专家,《中国乡村发现》主编,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湖南省中国乡村振兴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主要从事“三农”问题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2项,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3项、一般项目15项,其他项目28项。出版专著7部、合著7部、编著60余部;在《求是》《政治学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100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20余篇;研究报告获党和国家领导人肯定性批示11人次、省部领导肯定性批示70余人次,15项成果进入湖南省委、省政府决策。研究成果获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代表作《论大国农业转型》《论中国乡村变迁》均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论大国农业转型》被翻译为英文和阿拉伯文、《大国小村》入选中央组织部举办的第六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优秀读物,并相继出版英文版、法文版、哈萨克文版。

刘建荣:博士,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乡村文化、农村伦理、马克思主义理论。

瞿理铜: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三农”问 题、土地经济与土地政策、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

李旭:博士,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三农(法律)问题、科技法哲学。

蒋俊毅: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资源与环境经济。

彭秋归: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湖湘文化。

陆福兴:博士,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农村政策法律、农业安全。

文章目录
多方位发力决战脱贫攻坚,向全面小康迈进
  • (一)造好血:以产业扶贫为高质量脱贫注入持续动力
  • (二)贷好款:以金融扶贫为高质量脱贫提供关键支持
  • (三)就好业:以劳务协作为高质量脱贫拓展增收渠道
  • (四)造好林:以生态补偿为高质量脱贫增加有益补充
  • (五)搬好家:以易地搬迁为高质量脱贫变革环境
  • (六)建好房:以危房改造为高质量脱贫解决后顾之忧
  • (七)上好学:以教育扶贫为高质量脱贫厚植智力支撑
  • (八)看好病:以健康扶贫为高质量脱贫筑起生存防线
  • (九)兜好底:以政策保障为高质量脱贫筑牢民生底线
多模式创新实现“老少边穷”县高质量脱贫
  • (一)全区域品牌引领战略:“特色基地+产业扶贫”
  • (二)全链条电商对接市场:“农村电商+消费扶贫”
  • (三)全覆盖社会服务体系:“互联网+社会扶贫”
  • (四)全流程利益共享机制:“乡村旅游+生态扶贫”
  • (五)全链接资金投入机制:“项目监控+金融扶贫”
  • (六)全行业农民培训模式:“科技服务+文化扶贫”
  • (七)全天候组织支撑体系:“基层党建+组织扶贫”
多途径探索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
  • (一)由特色产业扶贫向优势产业振兴推进
  • (二)由特色人才帮扶向乡土人才振兴推进
  • (三)由特色文化扶贫向民族文化振兴推进
  • (四)由特色生态保护向全域生态振兴推进
  • (五)由特色社会协同向乡村组织振兴推进
多维度施策,加快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推进
  • (一)加快提档升级,推动特色产业走向高端化
  • (二)深化文旅融合,着力放大特色文化品牌效应
  • (三)着力强基补短,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 (四)注重分类推进,全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 (五)积极推进制度创新,激活特色资源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