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2021年重庆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研究

作者:
彭国川 何睿 孙贵艳 吕红 刘容
出版日期:
2021年11月
报告页数:
28页
报告大小:
1.19 MB
报告字数:
21333字
所属图书:
重庆生态安全与绿色发展报告(2021)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推动成渝地区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是重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是重庆对于党中央决定的积极响应。立足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内涵和特征,从自身的现实条件出发,汲取典型案例经验,重庆需要重点着力于提升物质文化水平、城乡建设管理品质、生态环境品质、基础设施建设品质、公共服务品质、人文环境品质、社会治理水平,以及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关键词:

重庆生态环境生活宜居地

作者简介:

彭国川:重庆社会科学院生态与环境资源研究所所长,重庆市首批新型重点智库生态安全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经济学博士、研究员。兼任重庆市数量经济学会副会长、重庆市区域经济学会常任理事。主要从事生态经济、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级以上项目30余项,为多个部门、区县、企业提供战略咨询。出版专著3部,学术论文30多篇;《关于建设三峡库区国家生态涵养发展示范区的建议》《关于深入推进长江上游流域综合管理的建议》《重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研究》《长江上游生态建设应构建区域合作共建机制》等40篇决策建议被党和国家领导人、省部级领导批示。曾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次,重庆发展研究奖一等奖2次、二等奖4次、三等奖1次,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次。

何睿:助理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主要从事资源经济、实验经济等领域研究。

孙贵艳:重庆社会科学院生态与环境资源研究所(生态安全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理学博士,西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后,重庆市区域经济学会理事,国际区域研究协会(RSA)会员。主要从事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区域经济研究。在《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Sustainability、《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等期刊发表文章30多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项,出版专著《西部典型贫困地区农村生计变化及相关效应研究——以甘肃秦巴山区为例》,参编《地表过程研究概论》《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重庆农产品电商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16)》等;获重庆市发展研究奖二等奖1项,4篇决策建议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省部级领导批示。

吕红:重庆社会科学院生态与环境资源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重庆市首批新型重点智库“生态安全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碳中和青年创新团队负责人,管理学博士,研究领域为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资源与环境政策、环境经济、应对气候变化。

刘容:研究员,主要从事区域文化及文化发展战略研究。

文章目录
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科学内涵
  • (一)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内涵与特征
  • (二)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指标体系
国内外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经验借鉴
  • (一)制定前瞻性规划,绘制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发展蓝图
  • (二)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奠定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物质基础
  • (三)鼓励节能减排,构建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生态环境
  • (四)以人为本,提升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 (五)绿色可持续发展,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基础设施
  • (六)尊重既有特色,创造性推进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文化建设
  • (七)注重精细化管理,保障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公共安全
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条件分析
  • (一)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优势
  • (二)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现实基础
  • (三)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短板和瓶颈
重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战略举措
  • 1.着力提升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 2.着力提升城乡建设管理品质,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产业和人口布局
  • 3.着力提升生态环境品质,进一步推动山更青、水更秀、城更美
  • 4.着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品质,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的便捷度、舒适度
  • 5.着力提升公共服务品质,进一步增进民生福祉
  • 6.着力提升人文环境品质,进一步增加城市文化含量、气质修养
  • 7.着力提升社会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城乡基层的自治、法治、德治水平
  • 8.着力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