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转型经济视阈下中国模式的范式重建与解构

作者:
罗海平 叶祥松
出版日期:
2015年9月
报告页数:
12页
报告大小:
1.05 MB
报告字数:
9561字
所属图书:
中国学术与话语体系建构(社会科学卷)
摘要:

中国转型经济是市场经济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内生性”,及制度适应性试验基础上的“内生性”与“移植性”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同构成了中国转型和发展模式的硬核,且具有不可辩驳性。对硬核进行保护的四大辅助假设为:“转型+发展”的阶段约束性保护、“有向性+不确定性”的转型目标假设保护、“改革家精神+机会主义倾向”的转型主体行为假设保护以及“计划+市场”的工具与策略假设保护。启示法包括改善和发展中国模式的正面启示性规则以及禁止经验反驳的矛头对准硬核,使其转向辅助假说的反面启示法。保护带和启示法共同确保和维护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根本属性,中国模式的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

转型经济中国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作者简介:

罗海平:(1979~ ),男,四川南充人,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经济特区及特区模式研究。

叶祥松: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院长、教授。

文章目录
·转型经济与道路自信
中国模式的转型路径及道路属性
  • 1.在转型路径的“起点”与“终点”上,我国与其他转型国家存在传统计划经济的起点共性以及不同市场经济制度的目标差异
  • 2.在转型路径设计和道路选择上,我国采取的是局部地区先行先试、重点突破然后渐进推进的非均衡路径
  • 3.在转型积累和动员的策略上,较好保留了中央政府计划体制下就具有的强大政府积累和动员能力
  • 4.在转型组织及治理结构上,我国采取了便于纵向管理和横向管理协调互补的“条条+块块”M型结构
  • 5.在转型体发展属性上,我国集“发展中国家+转型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三重属性于一体
转型的中国模式的话语差异和范式属性
  • 1.中国模式的话语差异
  • 2.中国模式的范式属性
中国模式的范式构建与解构
  • 1.硬核形成 制度的内生与移植
  • 2.中国模式转型经济范式的保护带
  • 3.中国模式转型经济范式的启示法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