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马克思哲学实践思维方式的公共性转向

作者:
张梅艳
出版日期:
2014年12月
报告页数:
10页
报告大小:
1.34 MB
报告字数:
8230字
所属图书: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4年第4辑 总第13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追求公共性是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发展的应有之义,对公共性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开启了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的新的转向。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思维方式的公共性转向也是马克思实践思维逻辑演进到现代的必然结果。公共性这一概念出现在21世纪之后,实践思维方式的公共性转向是公共性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合理互动的结果。对公共性实践思维方式的研究具有强势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方面,有利于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关注人类共同体的生活世界,促进世界卫生、环境、政治等各方面走上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

公共性转向马克思哲学实践思维方式

作者简介:

张梅艳:张梅艳,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

文章目录
实践思维方式实现公共性转向的可能性及其原因
  • (一)实践思维方式进行公共性转向的可能性
  • (二)实践思维方式进行公共性转向的原因
实践思维方式如何实现公共性转向
  • (一)马克思哲学在一定意义上是关于“公共性理论”的科学体系
  • (二)实践思维方式从主体性思维范式转向公共性思维范式
实践思维方式公共性转向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有利于构建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
  • (二)现实意义 有利于为社会公共性问题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