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结构性嵌入:下派干部扶贫的制度演进与实践逻辑——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扶贫实践为例

作者:
张磊 伏绍宏
出版日期:
2021年7月
报告页数:
17页
报告大小:
1.54 MB
报告字数:
13268字
所属图书:
中国减贫的理论与实践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当前对扶贫干部问题的研究多聚焦于村庄截面,未考虑对基层政府的嵌入及其关系互动。本文基于凉山扶贫实践和政策分析提出:下派干部扶贫制度变迁是由单维嵌入向结构性嵌入的演进。国家通过建构定点扶贫(“条—块”)、对口帮扶(“块—块”)、综合帮扶(“面—块”)等扶贫模式以及挂职扶贫、驻村扶贫、包联式扶贫等实践机制,实现了扶贫力量在基层政府和村级组织中的“反科层制”嵌入。嵌入性机制与本土结构的耦合协同,缓解了压力型体制与治理有效性之间的张力,促进了基层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社会整合和文明建设,但也会诱致权力惰性替代、村庄自治性消解、村民自主性弱化等负效应。同时,囿于制度和技术层面的条件,嵌入性机制还面临着协调困境、责任困境和效率困境。后精准扶贫时期,应结合国家战略衔接,推动下派干部扶贫制度创新;结合系统协同性,推动下派干部扶贫体系机制优化;结合贫困治理“在地化”,“寓扶于育”,推进“本地人的建设”。

关键词:

基层治理制度演进扶贫干部实践逻辑结构性嵌入

作者简介:

张磊:

伏绍宏:

文章目录
文献回顾与本文理路
  • (一)已有研究
  • (二)概念框架和本文思路
下派干部扶贫:制度演进与结构性嵌入格局的形成
  • (一)我国下派干部扶贫制度的形成
  • (二)凉山州下派干部扶贫的制度演进:从“下乡”到“驻村”再到“结构性嵌入”
下派干部扶贫:结构性嵌入的现实要求与保障机制
  • (一)结构性嵌入的现实要求
  • (二)结构性嵌入的保障机制
结构性嵌入:实践模式、机制、效应与困境
  • (一)实践模式
  • (二)实践机制
  • (三)实践效应
  • (四)实践困境
·结论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