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现代中华美学及其传统背景——兼论用跨文化方法对李泽厚“积淀”理论和荣格“原型”说的批判性比较

作者:
〔斯洛文尼亚〕沈德亚(TéaSernelj) 钱爽 TéaSernelj
出版日期:
2018年1月
报告页数:
31页
报告大小:
1.62 MB
报告字数:
36652字
所属图书:
自然国学评论(第一号)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文涉及李泽厚的“积淀”理论,该理论乃审美与艺术发展之源。李泽厚是美学论辩的代表性人物,这场论辩曾在西元1950年代的中国激发了不少知识分子的精神。从本质上来看,参与这场论辩的论辩者们皆力求建构起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意识形态,但同时他们又设法开始为拒斥艺术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和口号化(sloganization)的美学打下理论基础。在这样一个社会和政治语境下,李泽厚创立了他自己的哲学艺术理论及美学。

对于李氏而言,艺术与审美体验(aesthetic experience)在培养的过程中有可能可以引导人们获得圆满。人能够欣赏艺术,并能够通过精神的形式或者说“积淀”(sedimentation)从而养成美感(aesthetic feelings)或态度。所谓“积淀”,就是社会的、理性的和历史的东西积累并沉淀以后变成个人的、感觉的和直观的东西;它通过“自然的人化”(the humanization of nature)得以实现。

为了在全球美学的语境下评价李泽厚,本人须揭示李氏美学思想中所包含的某些中华传统元素,并对分别创立于欧西与中华的、彼此之间具有一些相似性的两个概念予以批判性考察:这一批判性考察一方面涉及李泽厚的作为审美与艺术发展之源的“积淀”理论;另一方面还探究了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的“原型”(archetypes)概念,并将其同李氏的重要概念“积淀”进行比较。通过对“原型”和“积淀”这两个概念及其思想意识背景进行对比分析,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便不显自彰,换言之这亦可以揭示出中西思想之间存在的某些推论上或范式上的差异。

关键词:

李泽厚中华美学积淀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原型

作者简介:

〔斯洛文尼亚〕沈德亚(TéaSernelj):沈德亚(Téa Sernelj),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哲学院亚洲学系汉学讲师;钱爽,比利时根特大学哲学与艺术学院东方语言文化系汉学博士研究生。

钱爽:钱爽,比利时根特大学艺术与哲学学院南亚与东亚语言文化系博士研究生。

TéaSernelj:

文章目录
·弁言
·历史背景:西元二十世纪的中华美学热
·中华传统美学的具体特点
·李泽厚的哲学美学及其积淀理论
·李泽厚的“积淀”与荣格的“原型”一种典范性的对比分析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