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研究数据库
首页
学科子库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
党史党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新时代文化建设研究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专题研究
人物研究
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研究
文化理论研究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
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研究
苏联东欧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
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潮研究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
人的现代化研究
中国道路研究
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
高质量发展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研究
党史重要事件
党识参考
学术出版
出版动态
阅读精粹
会议资讯
学术共同体
研创人员
研究机构
登录
注册
登录
|
注册
首页
>
篇章详情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制定与实施
作者:
张德亮
出版日期:
2016年12月
报告页数:
39页
报告大小:
0
报告字数:
33501字
所属图书:
中国扶贫开发政策演变(2001~2015年)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收藏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2.19-57
左常升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行动。1994年,国务院制定和发布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目标、明确对象、明确措施和明确期限的扶贫开发行动纲领。纲领目标明确规定,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解决当时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到2000年底,我国农村贫困现象明显缓解,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按照国家贫困标准,农村贫困人口总规模为3209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为3.5%。为继续解决农村剩余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继续实施大规模的扶贫开发计划,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家开始调整宏观发展战略和政策,以扭转长期以来以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发展的政策,同时酝酿出台了新的扶贫纲要,即《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在继续使用绝对贫困线的基础上,采用低收入扶贫标准,采取一系列脱贫措施来减少农村贫困人口,促进其稳定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
关键词:
农村
扶贫开发
扶贫政策
作者简介:
张德亮: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相关报告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制定与实施
中国扶贫政策演变、现状及挑战
精准到户?:产业精准扶贫政策评价及下一步改革思考
新河:农村危改“钉子户”签约记
新河:这个扶贫队,村民都说好——北陈海村扶贫队工作小记
多维贫困与反贫困政策
2020年后中国扶贫愿景和战略重点研究概述
我国农村贫困妇女扶持政策评估及建议文献综述
聆听被忽略的声音: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妇女的政策诉求
香港NPO参与贫困治理
文章目录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制定的宏观经济社会发展背景
(一)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
(二)主要农产品产量迈上新台阶
(三)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但增速逐年下降
(四)消费提高,农村居民生活继续改善
(五)基础设施和社区状况明显改善
(六)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七)城乡差距仍在不断扩大
(八)农村贫困状况大大改善
·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主要内容
专项扶贫政策措施
(一)贫困瞄准措施
(二)整村推进
(三)劳动力转移培训
(四)产业化扶贫
(五)移民扶贫搬迁
(六)贫困村互助资金和扶贫贴息贷款
(七)以工代赈
行业部门扶贫政策
(一)农业行业扶贫
(二)交通扶贫
(三)水利扶贫
(四)能源扶贫
(五)农村危房改造
(六)科技扶贫
(七)教育文化扶贫
(八)生态扶贫
(九)特殊群体和特困区域扶贫
(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
区域发展政策
(一)西部大开发战略
(二)振兴东北战略
(三)东西扶贫协作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三)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
(四)农村“五保”供养制度
(五)农村医疗救助
·
农村贫困状况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