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我国“两型社会”建设的理论基础

作者:
刘焕明
出版日期:
2017年6月
报告页数:
26页
报告大小:
972.56 KB
报告字数:
22431字
所属图书: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我国的传统发展模式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矛盾显得尤为突出。党中央在深刻认识生态自然环境破坏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消极影响的前提下,将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入和具体化,于2005年在人口资源环境会议上正式提出“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两型社会”具有深刻的理论渊源和理论内涵,人类自起源以来就从未停止过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探索,逐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谐社会发展理论以及五大发展理念。诸多理论的提出和完善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中国“两型社会”建设理论基础

作者简介:

刘焕明:教授、博士。江南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常州大学苏南现代化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特邀研究员,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江南大学)首席专家,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在《人民日报》《红旗文稿》《中共党史研究》等报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著作5部,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项。承担和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1项,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2项,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和重点、重大项目4项,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1项。

文章目录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缘起
  • 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含义
  •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
第二节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来源
  • 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
  •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 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概念
  • 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 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意义
第四节 和谐社会发展理论
  • 和谐社会的缘起
  • 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原则
第五节 五大发展理念
  • 五大发展理念的发展历程
  • 五大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
  • 五大发展理念的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