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关于物质生产实践合理性的新思考

作者:
邓翠华 韩晓慧 张伟娟
出版日期:
2016年3月
报告页数:
13页
报告大小:
1.36 MB
报告字数:
10799字
所属图书: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6年第1辑 总第18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作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物质生产实践,似乎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和权威性。然而,随着从采集-狩猎生产方式到农业生产方式以至工业化生产方式的演进,物质生产实践的负效应尤其是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人们开始重视物质生产实践是否合理的问题。造成物质生产实践负效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价值观根源、经济根源、人性根源和制度根源等等。因此,解决物质生产实践的负效应问题,必须上升到文明的高度,从文化价值观、经济、政治制度、社会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变革。就具体的实践过程来说,实现物质生产实践合理化的途径,需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全面辩证地理解实践的含义,二是运用正确的实践理论、手段及工具,三是促进物质生产方式的生态化转向。

关键词:

物质生产实践合理性实践双重效应

作者简介:

邓翠华:现为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文明建设和马克思主义人类学。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基地项目1项。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教学与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30多篇。论文《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企业生态责任》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并获福建省第八届(2009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韩晓慧:韩晓慧,厦门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张伟娟:张伟娟,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文章目录
·物质生产实践双重效应的历史考察
物质生产实践负效应的根源剖析
  • (一)价值观根源
  • (二)经济根源
  • (三)人性根源
  • (四)制度根源
物质生产实践合理化的实现路径
  • (一)全面辩证地理解实践的含义
  • (二)运用正确的实践理论、手段及工具
  • (三)促进物质生产方式的生态化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