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晚清时期《北华捷报》上的中国声音

作者:
李珊
出版日期:
2016年12月
报告页数:
32页
报告大小:
1.39 MB
报告字数:
34383字
所属图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14年卷)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北华捷报》(The North-China Herald)是上海开埠后出现的第一份近代报刊,也是近代史上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在华英文报纸之一。英文报纸在近代中国的发展与西人在华活动轨迹大致相应,最早出现在广州,鸦片战争后香港成为外人办报的主要基地,而后随着中国对外贸易重心的北移,上海逐渐成为英文报纸的发行中心。发刊于1827年的《广州纪事报》(The Canton Register)是在中国境内最早创办的英文报纸,该报1843年迁至香港,更名为《香港纪录报》(Hongkong Register),1863年终刊。1850年8月3日由英商奚安门(Henry Shearman)创办,字林报馆于1856年增出日刊《每日航运新闻》(Daily Shipping News),以满足外侨往来上海的需要。1862年,这份日刊改名为《每日航运和商业新闻》(Daily Shipping and Commercial News),1864年7月1日又扩充为独立出版的日报,名为《字林西报》(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北华捷报》转为《字林西报》的星期附刊继续刊行(汪英宾:《中国本土报刊的兴起》,王海、王明亮译,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1901年10月23日的《北华捷报》报头下方,首次出现“《字林西报》周刊版”的字样(The North-China Herald,Vol.LXVII,No.1785,p.761)。其创刊初衷是为上海外侨服务,并使其母国英国及其他西方国家关注上海乃至中国内陆的广阔市场。该报创刊号的《告公众书》呼吁道:“在如今我们所处的起点之上,我们大部分奋发的外来者应当习惯于唤起国内与这个广大帝国开拓商贸、密切政治联系的热情。如果可能,使人们彻底地、根深蒂固地确信,这个庞大帝国潜在的令人震惊的资源对于大不列颠以及整个文明世界的重要性,而不是公众意识中的一个暂时的、转瞬即逝的、间歇性的兴趣。”“Addressing to the Public,” The North-China Herald,Vol.I,No.1,Aug.3,1850,p.2.《北华捷报》的名称几经更易,1870年1月4日,该报与字林报社在前一年收购的《最高法庭与领事公报》(Supreme Court and Consular Gazette)合并,更名为《北华捷报及最高法庭与领事馆公报》(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 Consular Gazette),为求简便文中统一简称《北华捷报》。《北华捷报》与上海租界当局关系密切,并被指定为发布英国驻沪领署及首席商务监督公署、英国驻中国与日本最高法院及英国公使馆的各项文告的机关。马光仁主编《上海新闻史(1850~1949)》,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第19页。《北华捷报》对太平天国及小刀会起义的详细报道,以及在太平军兵临城下时,该报维护在华西人利益,主张联合清政府镇压起义的呼吁,使其赢得上海外侨圈的好感与信任。秦昭德:《论上海近代报刊的诞生》,《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0年第2期,第129页。在上海外侨中,该报素有“英国官报”(Official British Organ)之称。李长莉主编《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1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第68页。

关键词:

晚清《北华捷报》

作者简介:

李珊:

文章目录
·最早的中国声音——太平军《苏州来鸿》
·从检索结果看中国人在《北华捷报》的发文情况
·关于“如何教育中国人”的讨论
·有关基督教在华传教问题的论争
·“中国人治中国”——辜鸿铭的不平之声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