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中国的治理变迁:政治监督

作者:
何增科
出版日期:
2018年5月
报告页数:
33页
报告大小:
0
报告字数:
25346字
所属图书:
中国的治理变迁(1978~2018)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政治监督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制度变迁,其中包括:政治监督主体日益多样化,政治监督体系基本形成;政治监督内容日益丰富并逐步向纵深拓展;政治监督法规体系日益完备,监督依据和标准趋于清晰;政治监督方式传统和现代并重,技术监督和制度监督并举;政治监督对象逐步实现全覆盖。中国目前的政治监督制度是一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混合型政治监督体制。它在巩固党的领导权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与此同时,现行政治监督体系也遇到一系列问题和挑战。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建设强有力的国家、受约束的国家和负责任的国家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对政治监督体制的现代转型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改造传统的监察监督模式,强化民主监督和法治约束,建立现代政治监督制度体系,防止公共权力滥用,保障公民的自由和权利,将成为中国混合型政治监督体制变革的方向。

关键词:

中国政治改革治理改革政治监督

作者简介:

何增科: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政治。

文章目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监督的制度变迁
  • (一)政治监督主体多样化,政治监督体系基本形成
  • (二)政治监督内容日益丰富,逐步向纵深拓展
  • (三)政治监督法规体系日益完备,监督依据和标准逐步清晰
  • (四)政治监督方式上传统和现代并重,技术监督和制度监督并举
  • (五)政治监督客体实现了全覆盖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中国政治监督制度体系的绩效
中国现行政治监督体系的诊断性分析
  • (一)政治监督体系各个制度支柱发展不均衡,影响政治监督目标的达成
  • (二)将各个政治监督主体特别是专门监督机构置于同级党委主要领导干部或“一把手”的统一领导下,导致对“一把手”的约束偏软
  • (三)在纵向授权和层级监督体制下,自上而下的监督执纪问责力度越强,则地方党委政府对上负责意识越强,与此同时对当地民众负责的责任意识偏弱
  • (四)在法治监督和民主监督不发达的情况下,过分依赖专门监督机构的监督执纪问责,在促进权力集中的同时会降低工作效率
  • (五)政治监督制度体系中专门监督机构过度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风险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政治监督现代化
  • (一)在政治监督体系中实现各个制度支柱的均衡发展,保证政治监督目标的顺利实现
  • (二)进一步加强民主监督,建立权力监督闭合环和完整的责任链,减少官员群体特权腐败的机会
  • (三)建立现代国家治理结构和现代政党治理结构,实现决策权、执行权、监察监督权的相互分离彼此制约,破解“一把手体制”引发的“一把手腐败”难题
  • (四)需要将决策权纳入法治的轨道,建立程序约束机制和纠错机制,避免出现无法挽回的颠覆性错误
  • (五)根据分权制约和正当程序原则,改造传统的监察监督模式,建立独立、权威、专业和负责的现代监察监督制度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