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中国11个集中连片特困区贫困程度比较研究——基于综合发展指数计算的视角

作者:
游俊 冷志明 丁建军
出版日期:
2017年3月
报告页数:
20页
报告大小:
0
报告字数:
18616字
所属图书:
中国连片特困区研究(2013~2016)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文通过构建涵盖经济、社会、生态三大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测算和对比分析了我国11个集中连片特困区的贫困状况,得到如下结论:第一,在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系统中,经济发展滞后最为严重,是我国11个连片特困区当前贫困中最突出的维度。社会发展水平也不高,但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扶贫攻坚政策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下,有了较大的改善。此外,虽然经济活动强度低,生态条件总体较好、生态负荷较小,但生态脆弱性仍不容忽视。第二,11个集中连片特困区的贫困程度在空间上呈“东部-北部-西南部”走向依次递增的特征,西南腹地是我国贫困的“重灾区”,不仅连 片特困区数量多、分布密集,而且贫困程度最深。11个连片特困区贫困程度的空间分布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东部强、中部居中、西部弱”的空间格局大体一致,这意味着连片特困区并不是“孤岛”,周边区域的发展对其仍有一定的影响。第三,虽然连片特困区是一类具有诸多共性的特殊类型区域,但11个集中连片特困区仍各自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特别是在森林覆盖率、建制村硬化公路通达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人口密度、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村卫生室普及率和青壮年文盲率等7项指标上差异明显。
关键词:

扶贫攻坚扶贫开发连片特困区贫困陷阱

作者简介:

游俊: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特殊津贴专家。“武陵山片区扶贫与发展”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湖南省特色专业智库“民族地区扶贫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民族史学会、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连片特困区蓝皮书: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主编之一。主要从事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教学与研究。著有《湖南少数民族史》等多部学术专著,在《民族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中国高等教育》《中国高教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各1项,国家自科基金管理学部应急管理项目1项,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软科学基金项目多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湖南省“五个一工程”理论文章奖、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多项成果奖。

冷志明:博士后,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湖南省学科带头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人选,湖南省管理科学学会副会长,《连片特困区蓝皮书: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主编之一。现任吉首大学副校长。主要从事区域协同创新、区域发展资源环境评价、贫困地区企业创新研究。主持国家自科、国家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获湖南省人民政府社科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在《地理学报》《经济学动态》《地理研究》等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共5部。

丁建军: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马歇尔大学商学院访问学者,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人选,“武陵山民族地区绿色减贫与发展”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负责人,湖南省特色专业智库“民族地区扶贫与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连片特困区蓝皮书《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主编之一。现任吉首大学商学院院长。主要从事区域减贫与发展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10余项,获国家民委优秀社科成果奖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10余项。在《中国工业经济》《地理学报》等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9部。

文章目录
连片特困区概况及相关研究
  • (一)连片特困区概况
  • (二)连片特困区的相关研究
综合发展指数构建与资料来源
  • (一)综合发展指数构建
  • (二)资料来源
综合发展指数计算
  • (一)相关指标的灰色关联度和权重计算
  • (二)指标层指标指数计算
  • (三)解释层、结构层和目标层指标指数计算
基于综合发展指标体系的贫困程度比较
  • (一)基于指标层的比较分析
  • (二)基于解释层的比较分析
  • (三)基于结构层和目标层的比较分析
  • (四)基于聚类分析的比较
·结论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