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中国的治理变迁:公共服务

作者:
姜晓萍 陈朝兵
出版日期:
2018年5月
报告页数:
37页
报告大小:
0
报告字数:
29907字
所属图书:
中国的治理变迁(1978~2018)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是国家治理的基本责任和重要内容,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公共服务发展先后经历了20世纪80~90年代的供给不足和供给不均,21世纪初期的供给增加,近10年的供给创新与均等化促进,逐步形成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在满足公众需求、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增进国民福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当代中国的公共服务还存在规模不足、质量不高、绩效偏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资源保障不够、需求回应乏力、社会参与受限等短板,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需要在未来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特别是要在加强供给侧改革,促进精准化、均等化、标准化、智慧化等方面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创新供给方式,完善社会政策体系,加强绩效评估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

关键词:

中国政治改革公共服务治理改革

作者简介:

姜晓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陈朝兵: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文章目录
中国公共服务体系的政策变迁与特色
  • (一)改革的酝酿准备阶段(1978~1984年)
  • (二)改革的启动实施阶段(1984~1992年)
  • (三)改革的快速发展阶段(1992~2003年)
  • (四)改革的重点推进阶段(2003~2008年)
  • (五)改革的深化完善阶段(2008~2018年)
中国公共服务体系改革的主要成就
  • (一)明确了新时期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目标,制定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战略规划
  • (二)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力度逐步加大,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公共服务体系
  • (三)公共服务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基本形成了多元协同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 (四)公共服务政策法规不断健全,初步构建起覆盖全民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
  • (五)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不断推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所改善
中国公共服务体系改革的现实难题
  • (一)公共服务的规模不够、质量不高,仍然不能有效满足民众需求
  • (二)城乡区域间公共服务发展失衡,公共服务的公平可及水平仍待提高
  • (三)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创新滞后,回应公众需求乏力
  • (四)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效率总体偏低,资源保障力度不够
  • (五)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机制改革不到位,社会力量参与有限
中国公共服务体系改革的未来走向
  • (一)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促进城乡区域均等共享
  • (二)加强公共服务质量管理,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水平
  • (三)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形成多元主体协同供给格局
  • (四)强化公共服务资源保障,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政策体系
  • (五)加强公共服务绩效评估,健全公共服务监督问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