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生态保护视域下川西北地区农牧民本地非农就业转移研究

作者:
柴剑峰 龙磊
出版日期:
2019年5月
报告页数:
18页
报告大小:
1.4 MB
报告字数:
14604字
所属图书:
四川生态建设报告(2019)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传统农牧业是调节川西北地区劳动力就业的“蓄水池”,在生态保护与建设及脱贫攻坚的双重压力下,传统就业模式脆弱、低效、不可持续的缺点被进一步放大。本文在梳理分析当地资源禀赋和农牧民就业心理以及特殊社会环境的基础上,提出应因势利导,积极培育特色生态农牧业、民族生态旅游业、民族文化产业及区域生态工业等绿色产业,拓宽农牧民就业空间,从而有力、有序、有效地促进农牧民本地非农就业转移。

关键词:

农牧民川西北地区本地非农就业转移

作者简介:

柴剑峰:

龙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劳动经济学。

文章目录
·引言
川西北地区农牧民就业现状
  • (一)传统农牧业仍是主要就业方式
  • (二)自身资本不足导致农牧民异地就业困难
  • (三)产业结构单一致使农牧民就业方式匮乏
生态保护约束下农牧民传统就业模式不可持续
  • (一)传统就业模式下,农牧民生计不可持续
  • (二)传统就业模式下,农牧民发展不可持续
  • (三)传统就业模式下,研究区生态不可持续
生态保护、可持续生计与就业模式转变具有内在一致性
  • (一)可持续生计促使农牧民就业模式转变,助力脱贫攻坚
  • (二)生态保护契合藏区社会环境,符合农牧民就业心理
  • (三)生态保护倒逼农牧民就业模式转变,促进可持续生计
  • (四)生态保护、可持续生计及就业模式转变互为因果
农牧民本地非农就业转移路径多元化探索
  • (一)推动传统农牧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引导农牧民绿色就业
  • (二)发展生态旅游业,促进农牧民非农就业转移
  • (三)深挖地区文化内涵,依托文化产业改善农牧民就业结构
  • (四)立足生态资源,促进农牧民向生态工业就业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