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经济特区对中国道路的理论贡献

作者:
陶一桃 鲁志国
出版日期:
2017年2月
报告页数:
70页
报告大小:
0
报告字数:
58598字
所属图书:
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辉煌的经济成就。GDP连年保持高速增长,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断被激发,生活水平和财富水平获得了巨大的提升,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显著提高,企业生产活力不断迸发,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政府逐步明确自己的边界和功能,宏观调控手段日渐丰富,保证了我国经济有序、快速和稳定地增长。这些经济成就表明,一条特征鲜明的中国现代化道路正逐步形成。经济特区作为特殊政策的产物,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排头兵”,不仅在实践层面探索并率先建设了这条适合中国发展的现代化道路,而且为逐渐成形的“中国道路”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这些理论贡献主要包含三方面:一是经济特区的实践确立了我国市场取向的改革方向,并成功地实践和试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这一新理论的建立、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特区丰富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权理论,并通过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形成了劳动力市场,发展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互为补充的分配理论;三是特区率先厘清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形成了现代政府架构,从全能政府走向服务型政府,行政干预退出市场微观经济主体,强调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做出了清晰的定位。
关键词:

经济特区中国道路理论贡献

作者简介:

陶一桃: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鲁志国:浙江舟山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兼任广东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广东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西方经济学”广东省级教学团队带头人,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微观经济学”主持人,深圳市人大常委会计划预算审查监督咨询专家,广东经济学会理事。研究领域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出版著作有《广义资本投入与技术创新能力相关关系研究》《中国经济特区史论》《政治经济学》等。科研成果两次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文章目录
第一节 经济特区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贡献
  • 经济特区确立了市场取向的改革方向
  • 经济特区实践并试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第二节 经济特区对社会主义产权理论和分配理论的贡献
  • 经济特区产权改革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基础
  • 经济特区探索并发展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分配制度
第三节 经济特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理论的贡献
  • 经济特区率先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初步探索了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 经济特区对建设有限型、有效型和服务型政府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 经济特区的探索和实践丰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宏观调控理论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