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经济特区对中国道路的文化贡献

作者:
陶一桃 鲁志国
出版日期:
2017年2月
报告页数:
43页
报告大小:
0
报告字数:
35982字
所属图书:
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我国经济特区自创办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尤以深圳经济特区为最,被中央领导同志誉为“创造了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史上的奇迹”(胡锦涛语),称赞“深圳的发展是中国改革的一个代表作,是一个中国奇迹,也是一个世界奇迹”(习近平语)。但是,由于经济特区创办的初衷和重心在于促进经济发展,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国内外普遍关注的主要是特区的经济发展成就和经济体制改革,而对特区的文化现状与文化创新,及其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文化贡献则关注和研究不够。事实上,特区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化的精神动力,特区的经济与文化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并驾齐飞,相辅相成。特区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成就,而且创造了不可忽视的文化成就,显示出令人瞩目的文化创新功能,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世人公认的重要贡献。就文化创新与文化发展而言,深圳特区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对此,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的编辑组专题文章《文化力量续写深圳新的传奇》,做了最准确、最生动的表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深圳在创造经济奇迹的同时也创造着文化奇迹,从一个贫瘠的边陲小镇蜕变为‘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和‘设计之都’。如果说‘经济特区’是物质文明的‘中国样板’,那么‘文化深圳’无疑就是精神文明的‘中国样板’。”鉴此,本章论述经济特区对中国现代化的文化贡献主要以深圳特区为范例,希望通过深圳范例由点及面,展现经济特区的文化形象与文化贡献。
关键词:

经济特区中国道路文化贡献

作者简介:

陶一桃: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鲁志国:浙江舟山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兼任广东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广东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西方经济学”广东省级教学团队带头人,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微观经济学”主持人,深圳市人大常委会计划预算审查监督咨询专家,广东经济学会理事。研究领域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出版著作有《广义资本投入与技术创新能力相关关系研究》《中国经济特区史论》《政治经济学》等。科研成果两次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文章目录
第一节 经济特区的功能扩展与文化创新功能的生成与发展
  • 新形势下经济特区功能的扩展与延伸
  • 经济特区文化创新功能的生成与发展
  • 经济特区文化创新功能导致特区文化角色的转换
第二节 经济特区的文化创新与文化发展
  • 经济特区的文化自觉与文化创新
  • 经济特区的快速发展与文化创新的不断提升
第三节 经济特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杰出贡献
  • 创立了充满活力的“文化流动理论”,为推动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创新与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参照
  • 形成了全新的观念文化体系,为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了生动活泼的“文化样本”
  • 创建了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品牌,为弘扬中国文化主权、彰显中国价值开辟了新路径
  • 创造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新模式,为推进中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挥了“领头羊”作用
  • 构建了富有创意的“文化愿景”,为当今中国城市文化建设与发展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