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演进

作者:
李海青
出版日期:
2019年9月
报告页数:
43页
报告大小:
757.56 KB
报告字数:
33330字
所属图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部分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演进。第一部分,中国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结合点的历史演进,主要介绍了自中国化进程开启以来,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不同时期,阶级斗争、纯粹公有制与计划经济的制度结构、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先后成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主要结合点。第二部分,中国化进程中的现代性个体价值启蒙,系统分析中国社会现代化思想启蒙如何经历反复、步步深入,最终在各方面条件日益具备的基础上推进到今天现代性个体价值启蒙阶段。第三部分,公民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性价值维度,从公民权利角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40年的历程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阐明公民权利的有效确认与实现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与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强调公民权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性价值维度。第四部分,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当代意义是什么。
关键词:

公民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集体性价值启蒙个体性价值启蒙

作者简介:

李海青:哲学博士,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获中央和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直机关第八届青年岗位能手,中央党校创新工程首席专家。主要从事当代中国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研究。先后出版《百年大党: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等个人独著14部,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学研究》《人民日报》等重要报刊发表文章200余篇,主持国家课题与省部级课题多项,曾4次获中央党校科研优秀成果奖。

文章目录
第一节 中国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结合点的历史演进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阶级斗争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点以及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初步建构
  • 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曲折探索与将纯粹公有制及计划经济的制度结构作为结合点的选择
  •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点及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 从党的十六大至今:更关注人本身的整体发展
  • 结语
第二节 中国化进程中的现代性个体价值启蒙
  • 集体性价值启蒙的彰显
  • 个体性价值启蒙的受挫
  • 经济领域的价值启蒙
  • 个体性价值启蒙的时代
第三节 公民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性价值维度
  • 公民权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形成
  • 公民权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
  • 公民权利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 公民权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当代意义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趋于合理全面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理解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化了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解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