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的发展首先要靠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首先要靠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首先要靠科技的发展,之所以如此,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关于生产力要素的争论由来已久。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进程中,我国曾先后出现过多种有关生产力要素方面的学术流派,其中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两要素说”。他们认为,构成生产力的要素只能有两个:一个是具有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另一个是生产工具(简称“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持有这种观点的曾打过这样的比喻:生产力好比军队的战斗力,战斗力的要素是由战斗员和武器组成,因而,生产力也应由劳动者和他们使用的生产工具组成。理论根据是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第二种是“三要素说”。代表人物是经济学家王学文。他们认为,任何社会的生产除劳动者和生产工具外,还必须有劳动对象,没有劳动对象就无法进行社会生产。理论根据是《资本论》第1卷第5章所论述的劳动过程的“三个简单要素”。后来又有人把生产力要素概括为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其实这是“三要素说”的变通说法。
第三种是“多要素说”。其中包括“四要素说”“五要素说”“六要素说”等。他们认为,在生产力中,除两要素或三要素外,还包括科学、技术、教育、资金、信息、管理、决策、自然环境等。“多要素说”也有理论根据,就是《资本论》第1卷中说的“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11281451
此外,国内外还有一些流派,诸如,“系统要素说”“广义和狭义要素说”等。
以往的“两要素说”和“三要素说”均未把科技包括进去。普遍认识是,科学技术不能直接进入生产力,科学技术要成为生产力,必须经过转化过程,特别是科学作为上层建筑更不能直接成为生产力要素。“多要素说”虽然把科学技术置于其中,但也未意识到其是“第一生产力”。
我感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首先碰到两个难以回避的问题:一是科学技术为什么是生产力?二是科学技术是什么样的生产力?对于前一个问题不难回答,因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客观上是大自然恩赐的以“黑箱”和“密码”形式而存在的外部环境,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要打开这个“黑箱”并破译其中的“密码”,靠什么呢?靠生产,靠在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科学技术,并把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的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难就难在第二个问题上。这里又包含两个小问题:一是能否把科技游离于劳动者和生产工具之外作为独立的生产力要素?二是如果把它放在“第一”的地位,那么劳动者又往哪儿摆?
我是“多要素说”的坚决拥护者。我认为,生产力绝不是多要素简单地排列、组合和相加,而是一种复杂的有机结合体。在生产力运行中,生产力的诸要素,按照它们在其中的实际地位、依存关系和相应的作用,可以分为两类或两个层次,属于第一类或第一层次的要素叫作实体性要素;属于第二类或第二层次的要素叫作附着性要素。实体性要素就包括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如原材料)等。因为,这都是看得见、摸得着而又无时不在起作用的实体。在实体性要素中,按照列宁的说法,“第一生产力是工人,劳动者”。这是因为,在生产力的三个实体性要素中,劳动者是主体要素,是唯一能动的要素。而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只有被人所创造和掌握并被推进生产过程、加以利用,才能变成现实的生产力。正如马克思所说,这些以物化劳动而存在的生产资料(包括工具、劳动对象),只有被活劳动抓住,才能由死复生,使自身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变为现实的能创造价值和物质财富的价值。人类之所以能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为我所用,仅就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而言,关键在于劳动者。仅就这个意义上说,劳动者在三个实体性要素中不能不处于第一的地位。附着性要素包括科学、技术、教育、生产信息、生产工艺、决策、管理、社会环境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命题,正是在这个范围内着眼于它的地位、作用而提出的。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发展社会生产的“先行官”,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例如,在今天工农业生产中,科学技术要比教育、管理、信息等重要得多、直接得多。更何况即使在教育、管理、信息中,也要重视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运用。
在社会生产中,任何一种附着性要素,都具有依存性和渗透性,它们要依存于一定的实体,并渗透到实体性要素中去,提高实体性要素的素质,强化实体性要素的功能,加速实体性要素的能量转换,使实体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和推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从而推动和推进社会的进步,这里表现得最鲜明的仍然是科学和技术。
在近代,有人把生产力中的实体性要素称作“硬件要素”,把生产力中的附着性要素,称作“软件要素”。也有人把前者看作后者的“载体”。这些说法都是不无道理的。在我看来,劳动者只不过是人化了的科学技术,生产资料只不过是物化了的科学技术。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附着性要素中的第一附着性要素,它对实体性要素的渗透程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常发展、变化的,这种变化只能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不断深化,并由此而引起人的科技素质的不断提高,生产工具的不断革新、更新、创新和改进,原始性的劳动对象不断被发现和发掘,过滤性的劳动对象不断增多而且质地逐步提高。
历史已经表明,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把劳动者的素质,即征服、改造自然的能量和能力,大大提高一步。科学技术一旦为劳动者所掌握,就可以迅速地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提高劳动者的熟练程度等,使其在同样的时间内,发挥更大的作用,创造更多、更新、更好的产品,来满足社会的需要。正因为如此,目前在不少国家的劳动者队伍中,科技人员特别多,科技人员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如美国,1930~1968年,蓝领工人增加60%,其中,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分别增加450%和900%。现代科技更多地成为人类脑力劳动的延伸。
历史还表明,科技的进步,使生产工具不断得到改革和创新,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18世纪末,力学的发展,促使蒸汽机问世,引起了产业革命,使人类能在不到100年的时间内,所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及其生产能力比过去一切时代的总和还要大、还要多。19世纪后期,电的发明和电力的实际运用,不仅为人类带来了普照之光,而且使人类进入一个新时代——电气时代。当代,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它震撼着这个世界,也涤荡着这个世界。这场新的科技革命,以及由它引起的和创造的新工具和新设备,已经把人类引向对地球及其周围环境进行陆、海、空的立体开发。例如,电脑的运用,产生了由电脑指挥和操纵的机械——机器人。有了它,过去一向被认为人难以实施的工作,如超高压、超真空、超高空、超高寒、超高温、超地下深层作业等许多特殊工作,机器人都可以代替人去完成。再如,“嫦娥奔月”的幻想已经变成现实,如今月球的表层已经留下了人类深深的足迹。目前已有4000多个人造卫星遨游太空,进一步探索宇宙的秘密,为人类征服宇宙开路、搭桥。近些年又成功地发射了航天飞机,建立了空间站。此外还有激光工程、微处理器、基因工程等,都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在各个生产领域中发挥了越来越难以估量的作用。
历史同样表明,科学技术被运用于生产过程,可以不断发现、改造、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改变和提高劳动对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