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双向思维”是社会可持续和谐发展的思想基础

作者:
宋养琰
出版日期:
2015年11月
报告页数:
9页
报告大小:
865.14 KB
报告字数:
6133字
所属图书:
我的经济观·改革观·发展观(下卷)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早在19世纪中叶,恩格斯就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要实现两个“和解”,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这两个“和解”如果用中国成语来表述:前一个“和解”可叫作“山清水秀,天高气爽”;后一个“和解”可叫作“政通人和,国泰民安”,和谐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梦寐以求的理想社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社会主义作为高于史前一切社会的社会,用“和谐社会”来反映它的本质和要求,是非常科学的。它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社会特征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同时也开拓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视野。

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有一定的思想基础,这个思想基础,首先是马克思主义。但是,在当今世界里,就此而言,光讲马克思主义还是不够的,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革命,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无产阶级专政。在全部马列经典著作中,除恩格斯讲过的两个“和解”外,再也找不到“和谐社会”的字眼。在今天看来,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需要从另一种视角来探索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对我国来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除马克思主义外,是否可以找到另外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而且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的一种雅俗共赏的思想基础呢?我想是可以的。这种思维方式,即“双向思维”方式,可用来作为它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

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社会发展“双向思维”

作者简介:

宋养琰:中共党员,1925年生,江苏省泗洪县人,先后毕业于安徽大学数学系、华北大学教育系、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班。1954~1981年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82年奉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83~1989年,先后任该院经济学教研室主任、马列主义教研部主任、学报副主编、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及评委会委员、副院长和党领导小组成员等职。出版专著15本,公开发表论文1000多篇。20世纪末,被《经济学家》杂志评为“全国高产经济学家”。2014年,被《经济学家周报》评为“2013年全国经济学人10位著名经济学家”。1992年被国务院评为有突出贡献的经济学家,终身享受国务院津贴。在理论探索中,从不趋炎附势,不随声附和,不唯书,不唯上,不媚俗,治学态度严谨,注重求实,勇于创新。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活跃在学术阵地前沿,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虽已耄耋之年,仍在孜孜不倦地学习着、思考着、工作着。

文章目录
·当今世界存在三种具有支配地位的思维方式
·“单向思维”是当今世界不安宁、不和谐、对社会发展极具破坏性的思维方式
·“双向思维”也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和壮大
·改革以来的“双向思维”激活了一个时代,也激活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