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公共性的想象与社会力量的生长

作者:
张虎祥
出版日期:
2018年10月
报告页数:
46页
报告大小:
939.55 KB
报告字数:
38643字
所属图书:
中国社会治理转型(1978~2018)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改革开放40年来,在市场化、全球化以及新技术的共同作用下,在经济社会转轨与体制转型的推动下,社会结构加速分化并重新整合,由此促成了社会力量的生成与发展,新兴社会阶层(利益群体)、社会组织以及线上线下的共同体等社会力量逐步呈现并发展起来。在这些社会力量的生长与实践过程中,制度与生活相互交织,合力推动了新时期社会公共性的建构。可以说,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路径相类似,我国社会力量的生长方式迥异于西方社会力量的成长。基于此,在本章中,我们将通过考察不同形式社会力量的生成方式来讨论当代中国公共性的建构,并与西方社会力量生成模式相比较,以探索我国社会力量生长的模式及其内在逻辑。
关键词:

社会力量公共性社会治理

作者简介:

张虎祥: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治理。

文章目录
社会力量生成的理论想象
  • (一)在国家与市场交互中的社会生成
  • (二)“制度与生活”视角下的社会力量生成
  • (三)作为社会力量的社会组织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力量的生长:缘起与背景
  • (一)经济社会体制转型与社会空间释放
  • (二)公共性问题凸显:社会领域的自主性显现
  • (三)社会力量的彰显:改革共识的“众声喧哗”
多样化治理实践与社会力量的生长
  • (一)全球化、非农化与市场化共同作用下的社会分化与重构
  • (二)自我治理的实践与社会力量的生成
  • (三)作为第三方治理主体的社会力量的生成
  • (四)混合治理中的社会力量生成
社会力量生长与公共性建构的逻辑
  • (一)现代性发展与西方社会力量的生长
  • (二)社会力量生长的“制度与生活”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