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社会文化价值观与社会现状感知——基于深圳、哈尔滨、黑龙江某垦区的对比研究

作者:
高文珺 杨宜音 王俊秀
出版日期:
2014年10月
报告页数:
22页
报告大小:
1.32 MB
报告字数:
16325字
所属图书:
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4)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研究以House的价值观跨文化比较研究范式为依托,选取了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地区发展模式较有代表性的三个地区(深圳、哈尔滨和黑龙江某垦区)为调查地点,对三地的1917名社区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未来取向和人文取向四个方面考察了不同地区居民的社会价值观(“应该怎样”)和其对社会现状的感知(“实际怎样”)。结果表明,控制人口学变量的影响之后,各地区居民在价值观和对社会现状的感知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反映出地区文化特点。深圳居民更多表现出未来取向,哈尔滨居民更多表现出权力距离取向,垦区居民更多表现出集体主义和人文取向。受访者眼中的社会“应该怎样”和“实际怎样”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受访居民普遍认为社会应注重权力平等和人文取向,但实际感知到的却是权力等级分化和人文关怀缺乏。

关键词:

社会价值观社会现实集体主义权力距离未来取向人文取向

作者简介:

高文珺:汉族,1983年4月出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社会心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实验室副研究员,南开大学社会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出站博士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心理学系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社会心理学、青少年发展。出版专著《社会共识的形成》《中老年社会心态和互联网生活》《网络直播:参与式文化与体验经济的媒介新景观》,在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心理科学》《中国青年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杨宜音: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长(2010~2014)。2016年起任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心理学,包括人际关系、群己关系与群际关系、社会心态、价值观及其变迁等。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代表作有:《“自己人”:一项有关中国人关系分类的个案研究》[(台北)《本土心理学研究》2001年总第13期]、《个人与宏观社会的心理联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关系化还是类别化:中国人“我们”概念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探讨》(《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主编Social Mental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Singapore:Springer Singapore,2019)。

王俊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发展社会学博士。温州医科大学精神医学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治理智库研究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心理建设:社会治理的心理学路径”(项目批准号16ZDA231),主持完成十多项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和创新工程项目。目前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冠肺炎疫情对国民社会心态影响研究”(项目批准号21JZD038)。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心态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社会发展与社会空间研究、风险社会与风险认知、医学相关问题的社会心理研究等,专注于社会治理的社会心理学路径探索。出版著作《社会心理建设:社会心态培育的路径》和《社会心理建设:社会场域治理的路径》(2023)、《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中国社会心态10年》(2021)、《公共风险:概念、理论与实证》(2020)、Development of a Society on Wheels:Understanding the Rise of Automobile-dependency in China (Springer 2019)、《社会心态理论前沿》(2018)、《精神文明与社会心态:北京市西城区的实践》(2017)、《社会心态理论:一种宏观社会心理学范式》(2014)等。主编《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1~2022)和《中国民众美好生活研究报告》(2020~2022),主编“社会心理建设丛书”。在《社会学研究》《心理学报》等国内外期刊发表100多篇论文和研究报告。

文章目录
·引言
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
  • (一)调查对象
  • (二)测量工具
  • (三)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 (一)社会文化价值观和社会现实感知的人口学特点
  • (二)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地区差异和特点
  • (三)社会现实感知的地区差异和特点
  • (四)社会文化价值观和社会现实的感知
结果讨论与结论
  • (一)人口学差异与社会文化价值观及社会现实感知
  • (二)从社会文化价值观和社会现实感知差异看区域文化特点
  • (三)价值观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
  •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