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资本论》之间——重读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的理论“反思”

作者:
周嘉昕
出版日期:
2017年8月
报告页数:
17页
报告大小:
1.22 MB
报告字数:
15152字
所属图书: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7年第2辑 总第23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成果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制定,在术语上的标志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概念的出现。那么,马克思在19世纪40年代主要使用的“资产阶级生产方式”就可以看作这样一个理论范畴。它标志着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于“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总体分析。然而,在工资、阶级对抗等问题上,这一分析与《资本论》仍然存在明显差别。针对1848年革命退潮之后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马克思从意识形态在社会形态中的作用、资产阶级经济学有关银行和货币危机背后的资本本质、工资变化与工人阶级生活状况的考察等方面展开了艰苦而富有成效的研究,为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全面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社会形态工资货币价值资产阶级生产方式

作者简介:

周嘉昕:周嘉昕,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哲学系副教授。

文章目录
·“资产阶级生产方式”:一个过渡性的理论范畴
·危机的缓解与革命的退潮
·在“货币”中发现“资本”
·“价值”与“工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概念的直接理论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