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更加公平正义、更有效率的生活,并且使公平与效率相统筹协调,这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伦理生活的重要价值目标和崇高目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低效率的平均主义的纠正,对后来盲目追求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而导致社会差距过大、忽视平等、效率至上思想的反思,致使公平与效率问题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哲学、伦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学科讨论的一个热点,特别是在著名学者厉以宁、罗国杰等人的相关研究推动下,参阅厉以宁《经济学中的伦理问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第一章公平与效率第一节公平与效率的伦理学含义。罗国杰主编《道德建设论》,人民出版社,1997,第七章第四节公平与效率。近20年来这个问题得到学界持续关注。其中夏文斌(《公平、效率与当代社会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王伟光(《效率、公平、和谐》,人民出版社,2006)、陈燕(《公平与效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常键(《效率、公平、稳定与政府责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李杰(《统筹公平效率与建设西部和谐社会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刘玉安(《国家发展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周平轩(《论公平与效率》,山东大学出版社,2014)等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理论和实践说明,“在凡是有人和社会的地方均不可避免地存在公平与效率的困惑,这一困惑形成了经济伦理研究最关键的其中一个议题”。罗国杰主编《道德建设论》,人民出版社,1997,第399页。“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是社会政治、经济和伦理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能否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最大利益的实现,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罗国杰:《关于公平与效率的道德思考》,《求是》2002年第1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审时度势、深谋远虑,对公平与效率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表述、新判断、新思路、新举措,拓展和深化了对公平与效率关系的理解维度,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提质增效、创新治国理政理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提供了理性思路、行动指南和动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