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郑华伟

  • 机构:南京农业大学农村发展学院
  • 简介:

    男,江苏淮安人,博士,南京农业大学农村发展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环境社会学、环境治理、资源利用与乡村发展。

  • 图书
  • 文章
    暂无内容
  • 2021年江苏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发展状况报告
    2022年02月 出版
    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不仅能够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与幸福感,也关系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终成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存在的问题包括资金投入依然不足、生态环境改善压力依然较大、绿色科技支撑不够、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社会组织参与整治能力有限、农村居民主体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等。为有效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应进一步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多元化投入机制,完善绿色科技支撑机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效发挥农村居民主体作用,提高社会组织参与能力。
  • “党建引领+民主协商”:农村社区环境治理策略——以江阴市璜土村为例
    2022年02月 出版
    农村社区环境治理是推进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满足农村地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举措,同时事关全面建成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但我国农村社区环境治理起步晚,底子薄,使得目前农村社区环境治理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短板。本报告以江苏省江阴市璜土村的环境治理为例,总结了璜土村环境治理的经验,得出农村社区环境治理的基础在于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核心在于村民主体性的激发、关键在于党建引领和民主协商的有机结合的结论。最后,从璜土村“党建引领+民主协商”治理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出发,认为可从加强制度规章建设、推进自然村民主协商议事和培育村民自治组织等方面入手,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从而通过“党建引领+民主协商”的治理实践,来探寻化解农村社区环境治理中村民参与度低的困境解决的策略。
  • 基于PSR模型与集对分析的耕地生态安全诊断
    2015年09月 出版
    耕地生态安全诊断是改善耕地生态系统安全状况、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基础。针对耕地生态系统的不确定性,本文构建了基于PSR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在了解集对分析原理的基础上,利用原创联系度的可展性对其进行改进,建立基于集对分析法和改进熵值法的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并对四川省的耕地生态安全进行诊断。研究结果表明:①1999~2010年四川省耕地生态安全水平不断提高,耕地生态安全等级经历了“临界安全—较安全”的演变历程,但2010年“较安全”水平不高;②长远来看,压力是影响耕地生态安全的首要因素,压力和状态的障碍度呈现增加趋势,响应的障碍度不断下降;③单位耕地化肥负荷、人均耕地面积、单位耕地农药负荷、土地垦殖率、水土流失等是耕地生态安全等级提升的关键制约因素。为了促进耕地生态安全等级不断提升,需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土地利用监督管理,降低经济增长对土地资源的过度消耗;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合理施用农药、化肥;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程度。
  • 2020年江苏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发展报告
    2021年05月 出版
    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广大农民的根本福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存在的问题包括投入依然不足,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压力依然较大,绿色科技支撑不够,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农民主体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等。为了有效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应进一步健全人居环境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强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监管机制,优化人居环境建设科技支撑机制,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发挥人居环境整治农民主体作用。
  • 2018年太仓市中荷村:合作治理助力人居环境整治
    2021年05月 出版
    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已成为实现美丽宜居乡村的关键所在。太仓市中荷村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围绕“美自善治德惠中荷”这一主题,全面落实政府人居环境整治要求。2018年以来,中荷村共梳理了包括三星级康居乡村点建设、土地优化整理、河道疏浚及美丽庭院建设等32个项目整治清单,进一步完善村庄布局,因地制宜拓展优化“三清一改”内容,持续整改村容村貌,并以“三星级康居乡村点”为抓手,提升村民家庭绿化美化意识以及参与人居环境改善的自觉。在治理模式方面,中荷村以村党委为领导核心,组建“向心力”“田园佳梦”等5个行动支部,作为人居环境整治的核心力量;以志愿服务队为治理主体,调动村民参与积极性;以引进社工组织为重点,开展人居环境意识提升活动;以市场化运营为发展方向,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