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吴胜涛

  • 机构: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
  • 简介: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通信作者。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厦门大学传播研究所。E-mail:commuagent@163.com或michaelstwu@xmu.edu.cn
  • 图书
  • 文章
    暂无内容
  • 集体主义与亲社会行为:群体认同的作用
    2020年02月 出版
    从进化的视角来看,集体主义强调人际互依与社会责任,因而会促进亲社会行为。然而,近来的跨文化研究发现,生活在集体主义社会的个体表现出较低的亲社会倾向,这挑战了经典的理论,也暗示集体主义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背后可能有一些深层的社会心理因素有待检验。本研究基于决策游戏任务,探讨了两个不同文化群体的集体主义和亲社会行为以及群体认同的作用。结果发现:一般亲社会行为、集体主义与群体认同上均无显著的群体差异,但是特殊亲社会行为存在显著的群体差异,且群体认同在集体主义与特殊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有调节的中介作用。本研究揭示了集体主义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群体一致性和差异性——尽管总体而言中国人表现出一致的集体主义和亲社会倾向,但不同群体的集体主义对亲社会行为有不同的作用路径,集体主义更可能对群体身份相关的特殊亲社会行为起到促进作用,而对指向陌生人的一般亲社会行为作用很有限。
  • 亲社会正义感的阶层差异:个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2020年02月 出版
    亲社会正义感是对他人不公遭遇的情感、态度与反应能力或行为倾向,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体现。考虑到不同阶层的文化和心理差异,本研究探讨亲社会正义感的阶层差异,以及个体主义对这一阶层差异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相对于高阶层,低阶层表现出更高水平的亲社会正义感(主要是得利者正义感、过错者正义感);同时,个体主义对亲社会正义感的阶层差异起调节作用,当个体主义较低(VS 较高)时,亲社会正义感有更大的阶层差异。研究揭示了亲社会正义感的阶层差异及其文化价值基础。当资源匮乏的低阶层不执着于个人目标时,则会在道德上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