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王海燕

  • 机构: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简介:

    经济学博士,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研究重点为减贫治理、中国式现代化等。先后出版专著2部,合著10余部;在核心期刊和重要媒体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先后主持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等省部级委托课题10余项;参加党的十八大、十九大重大调研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及中办、中财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资委、民政部、商务部、文旅部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40多项;撰写送阅件、研究报告等内部咨询报告20多篇,其中部分报告获得国务院领导的批示;2014年以来,先后多次参与国务院办公厅委托国家行政学院的“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激发企业和市场活力”“大力促进民间投资”等相关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第三方评估,并作为执笔人参与总报告起草。

  • 图书
  • 文章
  • 理论与模式:乡村振兴的基本理论与模式
    2020年08月 出版
    本文首先介绍了农业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和后现代农业;其次介绍了乡村振兴的基本理论,包括从古代到后现代时期的乡村思想;最后介绍了当代世界乡村发展的主要模式,主要选择了现代农业农村发展较好、对我国乡村振兴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典型国家进行归类分析。
  • 历史与探索:新中国乡村振兴道路的探索
    2020年08月 出版
    本文梳理了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变革演变进程,回顾了1949~1977年新中国对乡村发展的艰辛探索、1978~2001年改革开放到世纪之交的乡村巨变以及21世纪以来的城乡统筹发展,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对乡村建设探索的继承与发展,是解决好新时代“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回顾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乡村振兴的大背景。
  • 背景与要求:乡村振兴的提出与战略部署
    2020年08月 出版
    本文指出我国进入新时代且乡村发展依旧薄弱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背景;其次介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乡村振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等;最后指出乡村振兴具有科学理论指导、具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具有扎实的工作基础,介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包括指导思想、总要求、目标任务及基本原则。
  • 动员与演练: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演练
    2020年08月 出版
    本文首先介绍了脱贫攻坚主要措施和巨大成就,指出我国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开创了扶贫事业新局面,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其次介绍了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获得的主要经验,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精准扶贫理论指导、建立扶贫政策支持体系等;最后介绍了实现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联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很好地实现与脱贫攻坚的衔接,需要进一步借鉴脱贫攻坚的经验教训。
  • 路径与抓手: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抓手
    2020年08月 出版
    本文指出, “五大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抓手,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中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提供乡村就业机会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培养和造就一支强大的人才队伍;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财富;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乡村振兴必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 要素与支撑:乡村振兴政策支撑体系
    2020年08月 出版
    本文介绍了乡村振兴政策支撑体系:发挥好政府资金作用,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完善政府投资体制,形成财政优先保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充分发挥金融资金对乡村振兴的支撑作用,形成财政资金、社会资金和金融资金等的强大合力;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加强关键技术创新;加强乡村振兴用地保障,完善农村土地利用管理政策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
  • 体制与保障: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
    2020年08月 出版
    本文介绍了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必须坚持党管农村,把乡村振兴放在优先位置,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这是进入新时代后我国推进“三农”工作必须树立的底线思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遵循的大逻辑;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承包关系稳定,有利于增强农民发展生产的信心、保障农村长治久安;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 塑造更有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收入分配关系
    2025年02月 出版
    分配关系公平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活力和秩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和完善分配制度。要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完善初次分配制度,以增进人民福祉为落脚点完善再分配机制,并不断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推动形成公开透明、公平合理的分配关系,不断激发社会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