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秦晴

  • 机构:深圳大学国际交流学院
  • 简介:

    传播学博士,深圳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副书记,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兼职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国际传播。

  • 图书
  • 文章
    暂无内容
  •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走出去”实践路径研究
    2022年12月 出版
    粤港澳大湾区已形成相对成熟的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走出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宏观经济环境,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存在着文化合作机制不成熟、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给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走出去”带来一定的挑战。积极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贸易龙头区域的优势,讲好“湾区”故事,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实践着力:形成共建、共融、共享的文化创新合作机制;形成“政府、企业、平台”三位一体高效联动;在优先发展优势产业基础上合理布局产业发展;挖掘、整合和发挥各要素资源的“聚合”作用;发展和传播“湾区”特色优秀文化,发挥香港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重要作用;瞄准行业发展趋势,长期培育文化出口原创品牌,拓宽传播渠道,共促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文化强国建设做出湾区贡献。
  • 数字化赋能深圳文化“走出去”实践研究
    2023年11月 出版
    鉴于深圳的文化产业基础和多重优势,建议深圳坚持文化创新驱动和科技支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重发展:首先,深圳应该鼓励游戏、影视、创意设计等数字创意内容的出口,鼓励创意产业与优秀中华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发展数字创意产业出口的同时弘扬优秀中华文化;其次,深圳应构建创新引领的数字文化贸易企业发展体系,重点培育一批具备创新驱动和资源配置能力的数字文化龙头企业,培育一批知识产权海外营收居前、具备全球创新引领能力的科技创新企业;再次,深圳应按照产业发展优势,发挥各区优势产业和集聚区作用,促进区域交流合作,联动粤港澳大湾区共谋发展;最后,深圳文化出口企业应顺应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优化文化市场战略,与此同时也要关注数字化带来的风险和挑战,提高数字化的安全性、可靠性。
  • 艺术培训业发展报告
    2023年10月 出版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一年。随着外部环境逐渐改善,艺术培训业逐渐复苏。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实施,相比其他教育培训领域而言,艺术培训业在2021~2022年总体运行平稳,市场稳中有升。美育利好政策频出,艺术培训成为新风口,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走出去”战略分析报告(2018)
    2019年10月 出版
    文化“走出去”战略成为建设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经之路,作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阵地,粤港澳大湾区承担着重大的历史使命。本文基于人文湾区建设,围绕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走出去”问题,从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四个层面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走出去”发展现状和瓶颈问题,并从战略构想和实施路径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走出去”可行性建议。
  • 大数据背景下学术期刊知识管理创新与国际影响力提升
    2018年07月 出版
    大数据背景下,内容和平台建设成为提升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两个关键因素。内容建设方面,大数据可以帮助学术期刊实现优化选题策划、提高编审效率、提升用户体验等,从而实现全方位的知识服务和智慧出版。平台建设方面,学术期刊可利用新媒体技术提高期刊的传播效率,借用已有的海外国际平台进行合作和传播,并在自身平台建设方面进行改进和提升,以此共同提升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
  • 2020年深圳文化“走出去”的路径探索与对策研究
    2020年08月 出版
    文化“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在21世纪提出的重要文化建设方针,对于中国文化的觉醒、复兴、整合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深圳作为中国文化贸易重镇,在文化贸易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但仍有发展的空间。本文从深圳文化“走出去”的发展经验及存在问题谈起,首先分析政府作为、企业行为和平台建设三位一体的深圳文化“走出去”基础保障,进而探索深圳文化“走出去”的路径与方式,最后总结出深圳文化“走出去”具体对策,从而不断提升中国文化国际显示度和认同度,努力讲好中国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