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朱启臻

  • 机构: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 简介:

    1957年生于北京市房山区。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社会学系主任,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兼任北京社会学会理事,中国农村社会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合作经济学会特邀理事,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农村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农村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等职。

  • 图书
  • 文章
    暂无内容
  • 中国农民身份的重大变迁——读张英洪新著《农民公民权研究》
    2017年09月 出版
    中国农民的解放是伴随着农民权利的增加以及对农民束缚的减少而实现的,纵观改革开放的历史,其体现的正是农民权利不断增加的历史,农村家庭经营制度的确立,农民获得了种地的自由,这种自由成为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的制度基础;农民进城务工的合法化,农民获得了流动就业的自由,为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动力。
  • 柔性扶贫——— 基于乡村价值的精准扶贫
    2018年06月 出版
    第一,刚才谈到,看不到乡村存在的价值。第二,看不到农民自身的主体地位的重要性,看不到农民的力量。试图通过引进资源来改变乡村面貌,结果乡村的面貌改变了,盖了漂亮的房子,农民的生计被毁掉了,农民没有了土地,也不能养家禽家畜,现在只能靠最低生活保障金。有的引进了项目,但是项目不能跟乡村原有的价值系统相融合,成了一个孤立的高地。等项目一旦结束,外部支持一撤走,农村就会回到老样子了。
  • 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的联系
    2018年06月 出版
    生态和扶贫,在过去我们说这是一对矛盾,凡是生态好的地方,老百姓都比较贫困,或者说由于贫困,所以没有进行大的开发,保护了良好的生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认识逐渐地发生了变化,特别是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不仅为我们提供一种公益的服务,同时也应该为当地人提供比较高的生活质量和比较多的收益。近些年扶贫开发把好的生态和人们脱贫致富紧紧联系在一起,通过生态的保护,让生态比较好的地区的老百姓得到实惠,这是扶贫开发一个很重要的理念。
  • 基于乡村价值的精准扶贫
    2018年06月 出版
    以往扶贫理论与实践大多是以资源短缺与不足为前提,以此为基础形成的乡村扶贫策略,无论是“输血式”还是“造血式”扶贫,其注意力都是集中于获取外部资源,而忽视了乡村自身的价值,导致了扶贫项目与当地资源系统相脱离,扶贫项目排斥当地贫困户,甚至排斥乡村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扶贫项目低效或失败。本文指出,乡村扶贫要以乡村整体价值为基础,立足当地资源、当地生活、当地文化传统和居民实际,外来要素只有融入乡村价值系统才有效和可持续,避免项目孤岛现象。精准扶贫不是要把扶贫手段直接施加予贫困户,而是要沿着乡村价值谱系发现、放大乡村价值,并与外部资源有机结合,通过基于乡村价值的产业融合、村庄共同体建设、组织建设、文化建设、技术普及等途径惠及贫困户,从而使村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精准扶贫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