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李斌雄

  • 机构:武汉大学
  • 简介:

    武汉大学教授,法学博士,从事中共党史、执政党建设研究。

  • 图书
  • 文章
    暂无内容
  • 我国实现“不想腐”的目标要求与路径初探
    2018年05月 出版
    实现“不想腐”是治理腐败的一个较高目标和境界。实现“不想腐”的内涵和基本要求,可以从党组织和个人的视角分别进行探讨。从党组织的视角而言,“不想腐”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的激励下,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政治觉悟的自我约束下,始终自觉地同各种腐败念想、欲念做最坚决的思想斗争,使党组织永葆先进性与纯洁性。从党员个体的视角而言,“不想腐”是指党员个体努力克服各种私欲与贪念,遏制从事腐败活动的动机、愿望和心理需求,完全不存在腐败行为的心理过程、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实现“不想腐”的目标要求,必须在党内法规制度上划分“不想腐”与“想腐败”的界限并明确具体标准。当前党员、干部实现“不想腐”的目标要求还面临着理想信念坍塌、党性修养缺失、党的意识淡薄,腐败亚文化盛行、政治生态被严重污染,家庭不良文化的推波助澜等挑战与难题。其破解路径在于党员、干部自觉用党性改造人性、克服贪念;用道德良知战胜内心贪欲;用廉洁文化取代腐败亚文化,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建构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保障党员干部的合法权益。只有内外同向用功,党员、干部才会自觉抑制腐败动机,从而实现“不想腐”的目标要求。
  • 重构当代中国政治生态的政治生态学智慧吸纳——基于近30年来中国学术界对政治生态学的理论探索
    2017年06月 出版
    政治系统论和政治生态论的提出改变了传统政治学理论研究的范式。当代中国学术界对生态与政治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大致经历了生态政治论、生态马克思主义、政治生态论、廉政生态论这样四个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学界对于政治生态的研究更加注重于探索以正风反腐为特征的政治生态重构问题;政治生态和廉政生态研究方法坚持运用唯物辩证法和生态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综合运用系统论和控制论研究方法、结构—功能研究方法和比较研究方法。国内政治生态研究在借鉴西方政治生态理论研究经验和方法的基础上,力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实践相结合,表现出三个研究特色:拓宽了国内政治学研究视角,改变了中国传统政治学思维模式;唤醒了人们对政治生态污染的关注,探索政治发展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生态联动;深化了反腐败领域的政治学研究,为当前党风廉政建设提供理论借鉴。当代中国重构政治生态应注重吸纳政治生态学中系统思维智慧和理论原理;在重构政治生态的实践中,要处理好政治系统内部生态与政治系统外部生态的协调平衡;要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抓手正党风,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以清正党风带政风,建设廉洁政府,净化国家机关政治生态;以清正党风政风促民风,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
  • 当代中国构建廉洁政治生态的价值、问题和对策——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净化政治生态的重要论述
    2016年05月 出版
    所谓政治生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以及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与人的政治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所谓廉洁政治生态,也就是政治生态的廉洁性。在当代中国,净化和重构政治生态是凝聚全党力量、努力实现中国梦的政治措施;是建设廉洁政治的必然选择;是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基础的重要保证。当前我国一些地方或部门政治生态不健康甚至恶化的原因和后果主要有:管党治党不严格,“一把手”带头搞腐败,导致本地区本部门窝案易发多发;用人导向不正确,选人用人乱象丛生,产生“逆淘汰”现象;政商关系不分明,官商勾结,形成利益集团;党内政治生活不正常,组织涣散,纪律松弛,党组织作用得不到正常发挥;价值追求不健康,庸俗作风滋长蔓延,潜规则大行其道。在当代中国净化和重构政治生态、营造良好的从政环境,必须从各级领导干部首先是高级干部做起;必须坚持正确用人导向,以“好干部”标准公平公正公道地选人用人;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必须净化政商关系,做到官商两道、公私分明,不为亲友谋取任何私利;必须坚决惩治腐败,持之以恒抓作风建设。
  • 刘少奇关于反腐倡廉问题的思考及其现实意义
    2015年08月 出版
    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刘少奇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反腐倡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形成了科学而比较系统的反腐廉政思想。刘少奇对什么是腐化、腐化的表现形式、腐化产生的根源、对待腐化和反腐的态度、反腐倡廉的目标和手段、反腐廉政绩效的检验标准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深入思考,提出了比较系统的观点。深入研究刘少奇反腐廉政思想,对于新形势下推进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社会主义廉洁政治建设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