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刘志明

  •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 简介:

    1986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毕业。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日本神户大学副教授,1998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任传媒调查中心主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舆情调查实验室首席专家。

    专著有:《广告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电视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中国媒体上的日本形象》(日本EPIC出版社,1997年)、《中日传播学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年)等。主编《中国新闻年鉴-传媒调查卷》(2003)、《2013年中国舆情指数报告》《中国舆情指数报告(2014~2015)》《舆情与管理》等。

  • 图书
  • 文章
    暂无内容
  • 后危机时代世界强烈呼唤大变革大调整
    2012年03月 出版
    后金融危机时期以来,强烈呼唤后危机时代的世界大变革、大调整,重建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人们的共同心绪与舆论主题。在具有鲜明“变更期”特点的后危机时代,世界广泛强调积极的变革以顺应时代潮流应该说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
  • 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五大原则区别
    2017年03月 出版
    民主社会主义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很有影响的一大社会思潮,喜欢以马克思主义的“正统”自居,总是攻击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过时”或者说“死去”的部分。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说:“实际上,民主社会主义和福利国家常常是同共产主义学说的吸引力进行斗争和为共产主义模式提出另一种民主选择的最有效办法。”本文分析了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五大原则区别。
  • 西方左翼学者、共产党人关于金融危机的反思
    2015年12月 出版
    西方左翼学者、共产党人把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归结为金融化、新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停滞趋势,批评西方各国政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举措只是维护有产阶级的利益,主张对资本主义体系进行根本性的改造。他们认为,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朗,未来有可能出现新的战争和革命的浪潮。西方左翼学者和共产党人从不同视角对金融危机所做的深刻反思是当代需要的觉悟,但他们也有一些观点是非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把握西方左翼学者、共产党人关于国际金融危机原因、对策与影响等问题的主要观点,对我们正确理解这场金融危机,正确判断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国际国内形势,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 深入反思国际金融危机切实维护中国经济安全——“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与国际金融危机研究”研讨会会议纪要
    2015年12月 出版
    与会者深入考察了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的形成与特点,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与国际金融危机的关系,描绘了国际金融危机后资本主义的基本动向与走势,并就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与切实维护我国经济安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 金融危机动摇了世界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信心
    2011年07月 出版
    金融危机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迅速从资本主义的“灯塔”沦为展示资本主义制度缺陷的“橱窗”,以及随着经济不景气的蔓延,世界尤其是美国、英国和整个欧洲大陆反资本主义情绪“行情”不断看涨,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不断遭到“炮轰”,这使得西方不得不直面如何实现资本主义自身救赎的困境。2008 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的灾难性影响,以及它并非外来因素也非自然灾害造成而是发生了“内破裂”的明显事实,使世界普遍对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感到失望。受英国广播公司(BBC)委托,加拿大著名民调机构“全球扫描”和美国马里兰大学在2009年6月19日至10月13日期间对27国2.9万多人所做的调查完全可以佐证这一点。因为根据这一调查,“仅有11%的人认为资本主义在正常运行,而有23%的受访者认为资本主义存在致命弱点,世界需要新的经济制度。另有51%的受访者认为自由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系统需要规范和改革。而最悲观的是法国人,有43%表示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完全失去信心,认为需要彻底抛弃。”金融危机后,西方自由民主制度的神圣“光环”不再。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都开始心生疑问:他们是否生活在政治体制最好的国度里。斯蒂格利茨就质疑这样的问题:“我们的体制真的像我们一直认为的那样对大多数人都好吗?”心存同样疑问的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卢伊基· 津盖尔斯敏锐地注意到,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已经使美国公众对其制度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特别指出,这场危机的性质及美国政府的对策逐渐破坏了美国公众对于“民主资本主义”公平、正义与合法性的认识。
  • 美式民主正走向“生命周期”的末端
    2011年03月 出版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资本主义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光环”开始消失。美国总统奥巴马公开承认“人们对政府失去了信任”。法国总统萨科齐、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等西方政要纷纷提出各种改造资本主义的方案。以美国首富比尔·盖茨为代表的企业精英则号召建立“创造性的资本主义”来取代今天的资本主义制度,他在达沃斯论坛上强调指出:“经济需求并不等于经济需要。”一语道破资本主义的根本缺陷。为了破解这个难题,他在体制改革方案中主张:“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方法,让资本主义的这种为富人服务的属性同样也能够帮扶穷人。”众多的事实表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全世界广泛而深刻的反思。这场危机严重动摇了世界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信心,在资本主义中心国家,要求改造和替代资本主义制度的人越来越多。
  • 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兴起、危害与替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视角及其评价
    2011年03月 出版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至今,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意识形态兴起的原因、它造成的诸多灾难性后果,以及它的可行性替代方案等,是近十多年来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争相探讨的问题。他们在这些问题上的观点,尽管有的印着改良资本主义制度的“人道主义”的历史痕迹,有的在方法论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无疑丰富了人们对少数人主导和推动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深刻认识,对我们科学认识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实质及其对人类大多数造成危害的不可避免性、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挫败和消除新自由主义私有化改革路线的企图及其在我国的影响等,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