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王晓玲

  • 机构:
  • 简介:

    韩国庆熙大学研究生院社会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韩国社会文化和中韩关系,曾发表过多篇相关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著有《中国人心目中的韩国形象》等书。

  • 图书
  • 文章
    暂无内容
  • 中国与周边的社会文化共同体
    2016年10月 出版
    新一届领导人越来越强调社会文化交流在外交中的重要性。在向世界阐述“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的同时,中国领导人反复强调“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四字箴言”,强调“以心相交、以诚取信、睦邻友好、共同发展……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败则倾;唯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提升人文交流的重要度,这是中国外交的必然发展趋势。回顾中国崛起的过去几十年,我们在外交活动中虽然时常强调人文交流的重要性,但实际上经济合作一直是引导中国与周边国家合作的引擎,人文交流经常是经济合作的副产品。“以利相交”的结果是,周边很多国家从中国的经济崛起中分享了红利,对中国经济的依赖度越来越高,与中国的人文交流规模也越来越大,但同时“中国威胁论”在中国周边地区日益高涨,很多国家对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现状持批判态度,出现了与中国“近而不亲”的现象。近年来,“中国威胁论”与领海争端等现实矛盾相互强化,为美国回归亚太提供了空间,成为中国外交现阶段面临的最大困境。中国领导人在周边外交中强调“信任”“共识”和“命运共同体意识”,正是为了突破这一困境。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认为,人们对于他国的认识变化对其国家安全理念有重要影响,国家间的和平可以通过强化国民间的认同感来实现。只有在本地区社会之间建立起广泛的认同和归属感,“安全共同体”才会稳固,“经济共同体”才不会“利尽则散”。从这种视角出发审视今天的周边外交战略,我们通过“丝绸之路”计划建设物流、扩展经济合作,这应该只是手段,与周边国家共同建构全方位的区域认同才是最终目的。今天,中国要在周边区域建立一个独立于美国经济体系、安保体系和价值体系的共同体。这一共同体的形成,仅靠“亚洲开发银行”等机制的推动远远不够,仅靠“亚洲安全观”等中国领导人的呼吁也远远不够。过去的几十年里,周边很多国家虽然在经济上靠紧中国,但在安保上拉紧美国、文化价值观上批判中国,实践证明仅靠经济发展和经济合作难以获得认同,贸易额以及人员往来规模的扩大也不会自然而然地带来认同。中国与周边地区的联系要想发生由“量变”向“质变”的转换,目前我们亟须积极构建“周边社会文化共同体”,需要我们在与周边国家的人文交流中进行长期、大量、细致的工作。如何构建“周边社会文化共同体”?本章首先对中国与主要周边国家之间的社会文化交流进行回顾总结,将官方与民间的文化交流以及所有非政府渠道的人员交流视作社会文化交流。考虑到以往人文交流的主要领域,本章将从文化艺术交流、教育交流、媒体交流、观光交流以及地方政府间合作五个方面论述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社会文化交流。在回顾总结的基础上,本章尝试对每个领域中存在的经验和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构建周边社会文化共同体的路径,尝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