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中国特色政党外交的发展

作者:
于洪君 金鑫 胡昊
出版日期:
2017年6月
报告页数:
32页
报告大小:
920.01 KB
报告字数:
23592字
所属图书:
中国特色政党外交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文主要阐述了“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国共产党在政党外交方面发生的重大历史性转变,面对苏东剧变的应对措施,以及在新世纪关于政党外交的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

历史性转变政党外交开拓与深化新型关系

作者简介:

于洪君:法学博士,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兼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主任、第二十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曾在俄罗斯顿河罗斯托夫大学做过高级访问学者。历任中共吉林省委党校教员,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处长、处长,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馆一秘、中央外办参赞,中联部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兼新闻发言人,中国驻乌兹别克斯坦特命全权大使。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独立勋章获得者。长期从事国际关系、世界政党和社会主义问题研究。现为多所高校学术机构的顾问、特聘专家和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发表过多部学术著作和数百篇学术理论文章。

金鑫: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主任,法学博士,教授,全国青联委员、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评审专家,国家社科基金国际问题学科评审专家,中国国际法学会理事。先后毕业于兰州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政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国际关系系。2003年至2004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历任中联部办公厅秘书二处处长,当代世界出版社副社长,《当代世界》杂志社总编辑,安徽池州市委常委、副市长。主要从事政党政治、国家安全战略、中国外交、国外社会政治思潮、世界民族宗教等领域的研究,曾参与多个国家和省部级重大课题的研究,发表相关论文80多篇,新闻和文学作品近百篇,出版专著十余部。有影响的著作有:《中国问题报告》《世界问题报告》《中国民族问题报告》等。”。

胡昊:1988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历史系。1994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获博士学位。1994年起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东欧中亚局工作,历任处长和副局长。2004年至2005年在江苏省张家港市挂职任副书记。2007年至2010年任中国驻俄罗斯使馆参赞,2010年至2016年任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主任,现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六局正局级参赞、副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政治、大国关系、中俄关系、俄罗斯政党等。主要译著有:《拉赫莫诺夫总统:人与政治家》、《“9·11”和入侵伊拉克后的世界》、《又是普京——梅普轮流坐庄内幕揭秘》、《捍卫苏联的最后一搏》、《俄罗斯向何处去》、《中国人在海参崴》等,发表论文和内部报告上百篇。

文章目录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后政党外交的历史性转变
  • (一)重建与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关系,实现从“兄弟党”到新型党际关系的历史性转变
  • (二)党的对外工作本着“不计前嫌,一切向前看”的原则,逐步恢复了与一些欧洲政党中断已久的党际关系,开创了对欧政党关系的新篇章
  • (三)中共区别各种不同情况,化解各种消极因素,对亚洲政党关系进行全方位调整与开拓,初步形成了安定友好的周边环境
  • (四)中共摆脱过去以意识形态为原则决定与非洲国家政府和政党亲疏的做法,中非政党交往进入开拓期
  • (五)中国共产党超越意识形态差异,与北美和大洋洲地区政党的交往在调整中不断探索前进,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第二节 苏东剧变后政党外交的开拓与深化
  • (一)努力改善同西方国家政党的关系,积极开展打破西方制裁与封锁的外交斗争,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 (二)全面发展与周边国家政党交往,努力营造更加稳定的周边环境
  • (三)妥善应对前苏东地区的多党制变革,积极开拓与该地区政党的交往
  • (四)坚持“不扛旗、不当头”的策略,加强与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团结
  • (五)适应政党政治多元化形势的发展变化,开拓与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各类政党交往的新局面
第三节 新世纪以来政党外交的全方位发展
  • (一)在新型党际关系思想的指导下,继承传统、面向未来,与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交往更加务实
  • (二)加强与周边大国大党的交流机制,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 (三)开展预防性外交,积极应对南亚及西亚一些国家政局变化
  • (四)中非确立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为开展对非政党外交提供了强大动力
  • (五)中共对美洲、大洋洲以及欧洲各类政党交往工作进入全面拓展深化阶段
  • (六)发挥政党外交的统领作用,构建政党外交、公共外交、民间外交“三位一体”立体式外交新格局
  • (七)发挥政党外交的政治引领作用,开创党的对外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