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总论 基层党内民主选举:历史、现状和路径

作者:
唐晓腾
出版日期:
2016年6月
报告页数:
34页
报告大小:
1.14 MB
报告字数:
32203字
所属图书:
治理现代化与基层党内民主实践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政党是民主政治的产物,党内民主是政党在民主政治体系中扮演角色的重要基础。正因如此,党内民主问题也必然成为政党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作为现代民主政治的产物,共产党本身也应当是民主的。纵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我们可发现,党内民主曾经是无产阶级政党高举的旗帜,是各国工人阶级政党共同遵循的基本政治原则。马克思、恩格斯缔造和建设工人阶级政党之初,把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则引入党内,党内民主成为工人阶级政党先进性的体现,也是工人阶级政党领导广大人民实现其伟大社会理想的内在要求(丁晓强等,2004)。1847年建立共产主义者同盟时,党的权力中心就在党的代表大会。《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中明确规定,代表大会是全党的立法机关、最高权力机关,中央委员会是党的执行机关。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环境的变迁,党内民主也在不断推进。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后,列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并揭示了党内民主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和党内民主必然要日益扩大的趋势。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共(布)进入了党内民主的黄金时代。十月革命后至列宁逝世前(1917~1924),俄共(布)在77个月中,共召开了6次全国代表大会、5次全国代表会议、45次中央全会,集体讨论党政、军队、国家大事,实现了党代表大会对中央委员会及各级党组织的监察。通过的各项决议也大都经过热烈的讨论、争论,也注意汲取各方面的意见。从这一点看,这也可谓党内民主的黄金时代(尹彦,2005)。但令人遗憾的是,进入斯大林时代以后,党内民主出现了严重扭曲。因此,党内民主问题也就成为我们反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起落沉浮的一个不能不直面的历史和现实难题。

关键词:

历史

作者简介:

唐晓腾:0 1970年1月出生,江西省永新县人。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学会理事、江西行政学院地方政府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现在上海青浦区委工作,多年来一直从事“基层民主政治与农村社会发展”问题研究。先后主持或参与主持“江西粮食经营问题研究”、“江西省农村劳力流动状况和问题研究”、“当前我国农村宗族势力与村级治理问题研究”、“农村宗族与村民自治问题研究”、“近20年我国农村稳定格局的变迁”、“21世纪农民流动与农业发展”等项目。在国内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出版的著作有《变迁中的困惑与选择——转型社会中的农村与农民》、《社会变迁中的农村流动》、《多维视角下的村民直选》、《村治中的宗族》等。先后获江西省第五次社会科学青年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1)、江西省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0)、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2001)、中国—欧盟培训项目“全国村民自治学术研讨会”论文比赛三等奖(2005)、上海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理论成果”评比一等奖等奖项。

文章目录
·第一节 基层党内民主制度的发展变迁
·第二节 基层党内民主实践的起始及发展
·第三节 基层党内民主建设的现状
·第四节 治理现代化给基层党内民主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第五节 基层党内民主选举面临的挑战和社会历史条件
  • 1.外来人口大量集聚,常住人口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 2.民营、港澳台及外商投资单位已成为就业主渠道
  • 3.人口居住区域已由中心城区向郊区导入
  • 4.社会再组织化的需求日趋增强
·第六节 基层党内民主政治的发展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