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新兴文艺体制的核心主体建构

作者:
田韶峻
出版日期:
2020年9月
报告页数:
37页
报告大小:
1.49 MB
报告字数:
23431字
所属图书: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理论溯源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文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核心主体——工农兵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工农兵这一概念的语义变迁及概念演变问题。首先,本文按时间顺序系统梳理了工、农、兵作为三个独立词语在中国历史上的使用情况,指出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得以引进之后,这三个词语由职业概念转而被赋予了阶级和革命的含义。其次,本文以工农兵一词为例,探讨了群体性指称概念在中国文化中的价值,阐述了国民、民众、大众等群体性概念在中国近代的演变情况。《讲话》将“工农兵”纳入文艺理论系统,并在接受主体、文本内容主体以及创作主体三方面建构这一新的文艺主体,对中国新文艺的走向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毛泽东思想《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工农兵文艺

作者简介:

田韶峻:河北平乡人,文学博士。先后就学于河北大学、四川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博士学位。曾于河北大学中文系执教,目前于福建师范大学工作,讲师。主要从事文艺理论、中国现当代文艺研究。主持福建省社科规划重大项目1项、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2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

文章目录
·第一节 工、农、兵的语义变迁
·第二节 群体性指称概念之演变
第三节 工农兵文艺体式的创制
  • 作为接受主体
  • 作为文本内容主体
  • 作为创作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