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研究数据库
首页
学科子库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
党史党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新时代文化建设研究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专题研究
人物研究
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研究
文化理论研究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
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研究
苏联东欧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
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潮研究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
人的现代化研究
中国道路研究
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
高质量发展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研究
党史重要事件
党识参考
学术出版
出版动态
阅读精粹
会议资讯
学术共同体
研创人员
研究机构
登录
注册
登录
|
注册
首页
>
篇章详情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双重属性及其现实意义概述
作者:
唐爱军
出版日期:
2022年11月
报告页数:
13页
报告大小:
1.01 MB
报告字数:
10441字
所属图书:
马克思主义研究前沿(第二卷)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收藏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11.262-274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
本文提到在马克思主义文本中,意识形态概念是复杂多变的,但基本上可以在两种语境中被理解:一是否定性和批判性语境;二是中性化(甚至肯定性)语境.把握意识形态的这两种属性,不仅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而且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都具有“极端重要性”.
关键词:
社会矛盾
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
人类文化
作者简介:
唐爱军:
相关报告
社会矛盾与社会发展阶段
网络与网络文化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研究总报告(1949~2007)
解读经济发展新常态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影响
经济走向崩溃,社会矛盾激化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认知逻辑及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前沿报告(2013—2014)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问题研究述评
意识形态理论概述
文章目录
否定性内涵与批判逻辑
(一)“虚假意识形态”:观念与物质实践的颠倒
(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三)为社会资源和权力不平等分配辩护的思想体系
(四)掩饰或否定社会矛盾
中性化内涵与建构逻辑
(一)“观念的上层建筑”
(二)阶级的世界观
(三)人类文化发展的载体
从否定性到肯定性:意识形态的现实建构
(一)“理论阐释”
(二)“功能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