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研究数据库
首页
学科子库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
党史党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新时代文化建设研究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专题研究
人物研究
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研究
文化理论研究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
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研究
苏联东欧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
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潮研究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
人的现代化研究
中国道路研究
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
高质量发展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研究
党史重要事件
党识参考
学术出版
出版动态
阅读精粹
会议资讯
学术共同体
研创人员
研究机构
登录
注册
登录
|
注册
首页
>
篇章详情
为什么我不是宗教徒——论宗教的社会功能的有效性
作者:
邓曦泽
出版日期:
2017年5月
报告页数:
22页
报告大小:
1.24 MB
报告字数:
17662字
所属图书: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2014)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收藏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05.266-287
曾传辉
摘要:
即便上帝存在也不等于应该信仰上帝,因为从存在某物推不出对待该物的必然态度;宗教自诩的促进道德、科学、经济等功能,更无一有效可靠;而宗教的安慰功能不但成本很大,且不为其独有,替代品很多,故宗教降低而非增进幸福。所以,宗教乃人类虚构之精神圈套。
关键词:
宗教
道德建设
马克思主义
作者简介:
邓曦泽:
邓曦泽,四川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
相关报告
在平等包容的对话模式中建立深层的世界文化交流机制——有感于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讲话
改革开放时代宗教政策的文本与意义——从邓小平到习近平
重议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应该如何与时俱进
必须辩证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
工人阶级政党宗教观的宣言书——列宁《论工人政党对宗教的态度》的宗教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政教关系观的鲜明展示——列宁《各阶级和各政党对宗教和教会的态度》的宗教理论研究
国际关系中的宗教因素——马克思《宣战。——关于东方问题产生的历史》的宗教理论研究
对马克思宗教观方法论的探析与反思
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基本观点的解读
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文章目录
·
从祛魅到返魅 宗教反攻与扩张及由此须重提的问题
·
存在与信仰 上帝存在不等于该信仰上帝
宗教功能的有效性问题
(一)多余的神启
(二)宗教能促进道德吗?
(三)宗教能促进科学吗?
(四)宗教能促进经济吗?
(五)宗教能增加幸福吗?
·
宗教作为多余的虚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