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当代中国公民意识培育的认知基础

作者:
傅慧芳
出版日期:
2018年3月
报告页数:
27页
报告大小:
1.1 MB
报告字数:
25525字
所属图书:
公民意识的时代性与本土化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社会成员由自然人转变为公民的显著标志,首先是社会成员对其公民身份、公民权利、公民义务等具有理性的认知,成熟的公民意识不会由社会存在自发产生,而只能借助于公民教育、公民的社会化过程来传承知识、启迪心智、化育品格,实现外在于人的社会存在向内在于人的意识精神转化,从制度化的形式公民资格向具有现代精神、文化意蕴的实质公民转换。亚里士多德就强调:“理智德性主要通过教导而发生和发展”。当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全方位改革变迁,赋予了公民意识培育以新的背景和契机,为公民意识培育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思维、方法和手段。公民意识培育要紧贴时代旋律、把握时代脉搏,促进公民意识培育的主渠道——公民教育从零散混杂的教育向系统长期的教育、从地位含糊的教育向正规明确的教育转变。

关键词:

公民意识意识培育认知基础

作者简介:

傅慧芳:博士、教授。现为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兼任福建省领导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委组织部领导干部考试专家库专家、福建省公务员考试专家库专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省软科技项目、省社会科学一般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18项。在《政治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3篇论文被《新华文摘》转载、摘要,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论文《中国公民意识的本土特质》荣获福建省第十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公民意识建构的中国理路》荣获福建省第十一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公民网络参政需求的增长与制度回应的博弈》荣获福建省第九届社科成果三等奖。被授予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校“‘宝琛计划’中青年高端人才”、校首批“百名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校第四届“十佳青年教师科研先进个人”等称号。

文章目录
第一节 公民意识培育中认知教育的侧重点
  • 把法治教育和公德教育放在首位
  • 以强化公民的主体意识为核心
  • 以培养“权利的相互性”意识为重要内容
第二节 建构立体全方位的公民意识教育体系
  • 家庭是公民意识教育的起点
  • 学校是公民意识教育的主阵地
  • 社会是公民意识教育的活动域
  • 网络是公民意识教育的训练场
第三节 变革公民意识教育的理念与方法
  • 公民意识教育是认知教育与价值教育的统一
  • 公民意识教育是理性教育与情感教育的统一
  • 公民意识教育是社会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