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公共是自由意志独立于天下、家族、契约规则、货币媒介、阶级政治、语言交往等而反思判断的结果;并且,主体感受(自然)—心性想象—秩序规划的审美感通是“启蒙”“革命”等公共想象(文化)研究的深化。在自由意志—组织、感性形式—现实融通之间,符码构成审美公共研究的范导。“孔子”等观念单元的数据统计,提取“尊孔—倒孔”的符码演变,以表征主体感性秩序的公共转型;“公议”的小说以诗艺行动展现“公性情”并现出革命符码制作技术的限度;“典型”的公共行动论着力分疏“典型”符码与国家秩序间的张力,希冀以德性/政治“行动”的“典型”学来超拔诗艺的“性格”论;公共艺术超越私人美化、审美等级的公共关怀等理性形式,从身心的感通层面塑造或表征社会治理的公信秩序。学案中呈现的孔子符码、典型、数字编码等审美范型是主体由感觉刺激的完型(自然)获致公共的美学创生:这是解救程序宪政学的“合理化”(公域)困境和主体间原子化(私域)弊端的理据;同时也存在总体性意识形态规训、利用审美共通感的社会面相:现代中国审美学的公共性处于“政艺合一”的诉求或“政—艺分离”的反思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