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荀子·正名》研究的兴起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即这一篇文章不仅被推举为中国名学的代表性“文本”,还被视为贯通中西学术的“样本”。它先是在刘师培、章太炎、王国维、胡适等学者学术兴国的意愿下,被当作比对西方逻辑学的样本,又在近现代学者撰写中国逻辑史的过程中,被当作体现中国逻辑思想的样本。因此,《荀子·正名》作为一个逻辑样本的确立,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西学强势、中学萎靡时,出于从中国传统学术中提取逻辑素材的“找逻辑”意图。但这一文章的样本价值不仅在于为“中国逻辑”提供素材,更在于学者在诠释这一文章时,如何吸收与会通其他哲学方法,如印度因明学与认识论等,都借由这一文章与中国传统学术实现了融通,也因此让这一文本在近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如今,在重新回溯《荀子·正名》的样本化过程时,不仅能从个案分析的视角展现中国逻辑思想的形成过程,更能体现现代的名学思想研究如何在方法层面受制于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