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我国乡村生态振兴的启示

作者:
杨爱君 代晓丽
出版日期:
2024年4月
报告页数:
15页
报告大小:
1003.48 KB
报告字数:
13669字
所属图书: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论丛 2023年第2期 总第10期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关系我国民生福祉,关乎中华民族长远未来之大计。良好的生态资源及生态环境是乡村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唯物的、辩证的、历史的生态理论,它以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为目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蕴含着大量的人与自然辩证关系,其核心观点就在于它的实践性,它针对自然而生又最终回归于实践。乡村是村民和乡村生态涵养的主体区,乡村生态振兴是在正确认识和把握乡村生态资源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人类实践。在乡村生态振兴战略中,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充分尊重、认识和保护乡村自然生态资源环境的独特价值,在实践中能动地融入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重塑乡村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推进新时代乡村生态振兴。
关键词:

生态资源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乡村生态振兴

作者简介:

杨爱君:贵州六盘水人,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新型城镇化与反贫困。

代晓丽: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新型城镇化与反贫困。

文章目录
·问题的缘起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理论内涵
  • (一)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
  • (二)资本主义社会人与生态的对抗关系
  • (三)社会主义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乡村生态振兴的理论意蕴
  •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我国乡村生态振兴战略的逻辑契合
  •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乡村绿色发展的思维领航
  •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的理论指引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我国乡村生态振兴的实践指引
  • (一)以农民为主体,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价值观
  • (二)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巩固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 (三)推进乡村环境治理,优化乡村生态环境,实现生态宜居